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命名實例解析~1頁

命名實例解析~2頁

命名實例解析~3頁

命名實例解析~4頁

命名實例解析~5頁

命名實例解析~6頁

命名實例解析~7頁

命名實例解析~8頁

命名實例解析~9頁

命名實例解析~10頁

命名實例解析~11頁

命名實例解析~12頁

命名實例解析~13頁

命名實例解析~14頁

命名實例解析~15頁

命名實例解析~16頁

命名實例解析~17頁

命名實例解析~18頁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命名實例解析~19頁

命名實例解析~20頁

命名實例解析~21頁

命名實例解析~22頁

命名實例解析~23頁

命名實例解析~24頁

命名實例解析~25頁

命名實例解析~26頁

命名實例解析~27頁

命名實例解析~28頁

命名實例解析~29頁

命名實例解析~30頁

命名實例解析~31頁

命名實例解析~32頁

命名實例解析~33頁

命名實例解析~34頁

命名實例解析~35頁

命名實例解析~36頁

命名實例解析~37頁

命名實例解析~38頁

命名實例解析~39頁

命名實例解析~40頁

命名實例解析~41頁

命名實例解析~42頁

命名實例解析~43頁

命名實例解析~44頁

命名實例解析~45頁

命名實例解析~46頁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顏培元三十餘年默默耕耘,研發成功『花青素高纖香米』


你知道什麼是最頂級的米食嗎﹖日本上越的「越光米」﹖但它只是好吃而已。是昆濱伯種的「芋頭香米」﹖但它只是有香味而已。是大陸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高產量秈米﹖但它只是有高纖維而已。是農試所以「疊氮化鈉」誘變成的「彩色米」﹖但它沒有香味與高纖。是中研院以及美國在菲律賓設立的「亞洲稻米研究所」研發的基因改造米、黃金米﹖但它也未具香味與高纖,而且又有「侵入性」破壞改變原有細胞核違反自然的疑慮。所以真正好吃又保健的米食是:「一粒米」必須含有多元彩色花青素,而且又是含有高纖、又含有多種香味的香米,經過長期數十年反覆用人工「自然花粉雜交」改良的而成的「花青素高纖香米」,才是未來人類最頂級的保健米食。而顏培元已經將它研發成功。

「花青素高纖香米」是 顏培元 老師三十餘年來從事人工水稻「自然授粉雜交改良」的最新品種,他在學校任教十餘年後提前退休,在沒有任何分毫退休金為後盾,也沒有任何經費補助下,靠著他從事命理與家教班課業輔導的收入,獨力支撐漫長數十年的人力、財力的研發改良工作,研發過程極為艱辛。首先他以含有花青素的黑紫米為母系,以台東紅色香米為父系,經過六次的人工授粉自然雜交,讓黑紫紅各種花青素做多次組合累積,再1株1株的種滿整片稻田,觀察各株的農藝性狀,再篩選出「融入紅色素」而且帶有香味的黑紫米,簡稱「紫香米」。但是具有高度營養價值的紅米、黑紫米是「糯米」形態,它的胚乳是呈乳白色的支鏈澱粉,而不是胚乳呈透明的直鏈澱粉,而支鏈澱粉的葡萄糖分子是直鏈澱粉的5~10倍,所以長期吃糯米容易發胖,而且不易消化。到了中年後容易得糖尿病、高血壓,所以「紫香米」再好吃營養,也不可以命名推廣,所以顏培元再以「紫香米」為母系,以「直鏈澱粉」狀態的「稉米」、「秈米」為父系,經過多次選種雜交,讓「紫香米」的橫切面的糯性成份降到最低。而為了增加「紫香米」的香味口感,除了它原有的「糯米香」之外,再和芋頭香米的「稉米香」,和泰國皇家香米的「秈米香」雜交,而為了提昇「紫香米」的纖維,再以「泰國皇家香秈米(它的纖維含量是一般米的5倍)為母系,以「紫香米」為父系,將花青素轉嫁到白色秈米。經過漫長的跨多品系水稻反覆雜交,終於完成了每一粒米裡具有香味、高纖維、多元花青素組合的「花青素高纖香米」,三十餘年來顏培元多是在自家庭院每年2次選擇在最熱與寒冷的天氣做水稻花粉交配的工作,如此才能育出強壯的秧苗,同時也在最冷與最熱的季節下田插秧,讓秧苗凍死或熱死,汰弱留強,留下能抗寒與抗熱的新品種。他自己成立的「苗栗民間改良場」約2分地,從不用農藥,從不停水、翻土,所以不怕病蟲害的品種才能存活。他研究的最大瓶頸就是在雜交改良的過程花青素多會消失,有時整片稻田就只剩下2、3株花青素的秧苗,其餘必須全部淘汰,重頭育種。

附錄(一)「2004年中華(台灣)農業研究」刊載農試所研究報告第2207號「有色水稻中花青素的種類及其功能探討」重點節錄:稻米纖維可降低人體脂肪過多。紅米、黑紫米等有色米的米糠層花青素可抑制粥狀動脈硬化,藉由改善類固醇的累積和減少氧化逆境及發炎。水稻植株以有色米之穎果皮累積的花青素含量最高。黑米中的花青素可以預防DNA受到氫氧自由基攻擊,也可保護DNA受到自由基的破壞。花青素的抗氧化能力不但可以預防DNA受到破壞,也可以阻止活化的巨噬細胞產生NO及植物毒素。2001年Chung & Woo尚發現有色米含有另一種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生物鹼。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從「科技倫理」的角度談電磁波致癌的數據與因應之道

民國88年12月18日中國時報有一則怵目驚心的標題:「校園電磁波開高,學生健康走低」,內容是報導有關台北市高中高職和國中、國小27所學校有高壓線經過,或緊鄰變電所,多數學校的教室和電磁強波距離未達50公尺安全距離,師生長期暴露在電磁強波下,安全堪虞,有關單位認為依台電公司提出安全值標準電磁波值未超過一千毫高斯,即符合標準,但是市議員周柏雅指出:根據美國研究顯示,超過二毫高斯(2mG)的電磁波即為暴露值,人體承受的電磁波愈高,致癌率愈高。台灣以一千毫高斯為安全標準值和美國的2毫高斯為安全值相比,是否有草菅人命之嫌已不辯自明。

其實電磁波就是電流通過時,所形成的「電磁場」,不只是高壓電線,變電所有強大的電磁波,所有家用的電器產品和電線都有電磁場,像冷暖氣機、微波爐、吹風機、行動電話、電腦在使用時都會產生相當大的電磁場,現代人在享受電器產品高科技生活水準,但是沒有警覺到陷入「無形殺手」電磁波環伺下生活,紐西蘭、澳洲的師長父母要求高中以下子弟不可用行動電話,除非緊急狀況要聯絡,而在台灣卻縱容子弟用手機來長時段聊天,陷入可能將來發生腦癌的危機而不自知。現代的年輕人,不但晝夜生活作息顛倒,違反生物時鐘,嚴重破壞自身的免疫系統,更誇張的是經常上網聊天到半夜,成為電腦桌前的「半植物人」,被電腦強大的電磁波「殺手」綁架而不自知。

「眾生畏果不畏因,先知畏因不畏果」,政府民間機關亦然,當我們對形影不離的「電磁波」生活資訊懵懂無知,自然貽害無窮,我們不能一味使用電子高科技的產品,「只要科技,卻不要科技倫理」,重視遵守科技倫理的律則,才能讓我們對電子科技產品有正確的使用方法與用度,要知道「如何保持距離,才能保命」,要注意使用的時限,例如:「電腦」每使用四十分鐘就應關機遠離,讓人腦不致被電腦的高電磁波綁架。其實不論居家或在工作職場、休息時段、非作業時段盡量關機省電,遠離帶有高電磁場的電腦、電視;少用微波爐、烤箱、電熱器、電暖爐、烘碗機。吹髮用的熱吹風機用中低度,離頭部保持1 5公分 以上的安全距離;接聽使用行動電話,勿緊貼耳朵,通話時間不宜太長,以避免腦細胞、腦神經病變或得腦腫瘤、腦癌。手機不要長時段佩帶在身上,以避免身體器官、肌肉長期暴露在手機強烈電磁波侵犯的危險半徑內而病變。更重要的是床邊、床頭不可以放置冷暖器機與電冰箱、電視、電腦這些高電磁波的電器產品,箱型電視機與座位的距離必須保持在螢光幕框框的對角線5倍以上的距離才算安全。而有高壓線經過的民宅,在最接近電線的那一個樓層不要當臥室書房,盡量少接近高壓線,以防微杜漸。

在美國民眾因吸菸致癌,菸草公司曾被法院判定民事鉅額賠償。人類的電力公司不論民營、公營不可以巧取豪奪、只顧發展電力科技卻不顧科技倫理,不主動宣導電力環保,不斷提升賺飽電費,廣設火力發電廠污染空氣助長全球暖化。不在各城市鄉鎮的郊區設變電所,多搶在人口稠密的學校住宅精華路段設變電所,以增加壯大自身的不動產財富,對因變電所、高壓電長期因電磁波病變致癌的民眾,沒有主動與誠意理賠或提供醫藥治療費用,而動用公權力以鴨霸的心態去壓制反變電所、反高壓電進入住宅社區的民眾,在在都是嚴重違反科技倫理、缺乏人性的作為。有良知的電力公司應撥出大筆電磁波防護改善經費,並對受害的學校、住家給予遷建補償。

為了讓可怕的電磁波「數字說話」,以下文章是節錄整理自台灣醫界聯盟所出版印贈的「電磁場問題面面觀」手冊:住在高壓電線附近的小孩有更大的致癌危機,有14個研究發現和兒童白血病(血癌)有正相關;8個研究也發現和其他癌症有關。美國丹佛的Nancy和Leeper兩位博士研究發現在高壓電線4 0公尺 以內因癌症死亡的兒童是其他區域的2至3倍,而誘發因子就是電磁場。而有幾個研究發現住在高壓電線附近自殺與抑鬱症的病例有增加的情形。有些研究認為一些過敏的個案是因為經歷電磁場的反應後造成的「電敏感症」。一九九四年的研究報告認為早老性癡呆症和電磁場的暴露有關。而人腦須在黑夜才能分泌的褪黑激素,如被強烈的電磁場影響,將對這種人體生長激素產生抑制作用,而可解釋有關電磁場導致乳癌的結果。美國康乃狄克州的一個研究從變電所附近產生的5個腦與中樞神經病變查起。有一個研究指出高壓電線和男孩的中樞神經腫瘤有正相關。而有8個研究確定和成人癌症有正相關。而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一座發電廠附近區域曾發生幾個腦癌病例。而在美國加州一個鄰近高壓電線的國小,有13個癌症病例被確認,2倍於正常發生率。有些流行病學研究者認為:某些特定的癌症(如白血症)、畸形嬰兒、早產及腦癌和具有頻率變化的電磁場暴露有關。Milham博士在一九九O年的研究報告指出:煉鋁廠工作者對白血病及骨癌有較高的罹患率,因為煉鋁廠耗損很大的電能。

一九九六年澳洲拉特羅伯大學對設有電視發射台的郊區18年來14歲以下兒童有二百六十七位得淋巴型白血病,八百七十四位得各種白血病做研究,比諸周圍其他郊區多了2.3~2.7倍。一九九七年Virginia醫學院教授史蒂芬.克萊瑞根進行癌細胞在無線電波的照射下增生的情形,證實癌細胞成長速度會更快。日本電磁波學者天笠啟佑研究指出電磁輻射危險性較高者為:(1)行動電話(2)微波爐(3)電腦(4)變電所。一九七九年美國Leeper等學者研究鄰近高壓電線之電磁場暴露與兒童癌症之關係,是正常暴露者的2~3倍,尤其是血癌、淋巴瘤、神經系腫瘤,相對危險性更高。一九八二年美國華盛頓州 米爾頓 博士根據四十多萬份病例的職業統計資料,確認血癌與腦癌和低頻電磁輻射有關。而60Hz電磁場在一些實驗室研究的效應有:(1)細胞或組織功能改變(2)腫瘤加速惡化(3)褪黑激素減少分泌(4)生理周期改變(5)免疫系統改變(6)心律與腦活動改變。一九八三年美國北卡大學Savitz教授以病例對照評估長期暴露於電器60Hz磁場與兒童癌症的研究,結果發現懷孕期曾使用電毯子,產下嬰兒罹患率是未使用者的1.3倍,而血癌是2.5倍,腦瘤是1.7倍;而產後兒童使用電毯的罹癌率是未使用者的1.9倍。一九八六年瑞典學者Tomenius對所有兒童癌症和電磁暴露做調查,結論是:所有癌症平均發病機率電磁波高劑量是低劑量暴露者的2倍。一九八七年,美國北卡大學教授Savitz匯集11篇研究,指出在較高電磁場暴露的勞工血癌的罹患率都增高。而電磁場高暴露的危險工作有(1)電報(2)廣播(3)雷達操作員(4)電廠(5)電話技工。一九八九年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研究電磁輻射與各種癌症之關係,確認電磁輻射會提高各種癌症之罹患率,並得出結論:近10年來有關女性電腦操作員受電磁輻射導致流產或生出畸形兒的報告不計其數。一九九一年台大公共 衛生 教授林瑞雄的研究報告指出:病例組家中測量的磁場平均值明顯高於對照組,而有暴露於愈高強度電磁場之下,其罹患小兒白血病的危險性愈高,而家中使用電器設備愈多,會使發生小兒白血病之危險性增高。一九九三年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教授Matanoski以5年內死於血癌的電話公司員工進行分析,發現電磁場暴露強度愈高,其罹患的危險性也相對增高,可以到2.5倍的罹患率。一九九四年台灣衛生署由資料分析,就白血病、淋巴癌、惡性腫瘤三種被認為與低頻電磁輻射有關的病變做歷年之比較,發現十年來這三種癌症的死亡率都呈倍數增加趨勢。一九九五年美國蒙特利爾馬吉爾大學博士特惠奧將20年來22萬人經常暴露於電磁場中工作者做調查研究,得到的結論是:他們得惡性血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3倍。一九九五年義大利全國醫學最高委員會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磁場感應強度超過2毫高斯的量值容易誘發癌症,而2~7歲的兒童白血病發病的原因主要是距離電線太近而受到過強的電磁輻射。一九九五年國防醫學院與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將高壓電線兩側 一百公尺 內罹患小兒白血病高危險族群與 一百公尺 外的對照族群作對比分析,發現高危險群小兒白血病的發生比率為參考對照組的2.58倍。美國西雅圖癌症研究中心教授Thomas研究工作環境中有較強電磁場暴露的男性勞工,發現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是低暴露組的2倍左右。

北歐的瑞典、芬蘭、丹麥三國的研究學者曾結合他們對於高壓電線的研究結果,具有統計意義的是:兒童白血病有2.1倍的發生率。一九九二年瑞典做了住於鄰近高壓電線的致癌報告:「若住於距高壓電線5 0公尺 以內者,得白血病的相對危險將增加,磁場量值增加,危險機率就更大。學者Floderus發現平均的電磁暴露和慢性淋巴腫瘤有關,他的研究指出:年輕人在工作中暴露在相對較高的電磁場中,其腦腫瘤的罹患率會增加。瑞典學者Feychting和Ahibom於一九九二年、一九九三年所做的癌症居住病例研究,指出:(1)在4名白血病例中發現1~2.9毫高斯值之下其發生危險率為1.5倍,在7個病例中在3毫高斯時為3.8倍,(毫高斯是測量磁場強度的最基本單位值,英文代號是mG),增加電磁場強度,危險性亦增加,這結果具統計意義(2)在6個病例中,居住在距高壓電線5 0公尺 以內者,相對危險性接近顯著意義的2.9倍,具統計上的「邊界意義」。(3)暴露在高壓電線電磁場中具高累積者,急慢性骨髓型白血病比正常人高出一倍之發生率。很多電磁場流行病學將2毫高斯(2mG)當作是電磁場暴露的最低值,評估的磁場愈高暴露,致癌危險就愈高,追溯瑞典的研究結果,可知2毫高斯將是目前一種可以容許的安全門檻值。一九八五年瑞典有關單位的研究,是以2毫高斯及3毫高斯為臨界值研究兒童血癌,從一九六O~一九八五年25年間53萬多住家為對象,研究的結論顯示:超過2毫高斯的血癌發生率是未超過1毫高斯者的2.7倍,超過3毫高斯是未超過1毫高斯者的3.8倍。」

結論:磁場是由電流所產生,所以電燈插電,開關打開所造成的電流能產生電磁場,使用中的電器產品自然有電磁場,而連接總開關的電線1天24小時都會有電磁場,所以坐位臥牀人體不要接近電線,即使用裝潢隔絕一樣磁場照樣穿透,因為大部分的材料無法將之屏蔽或減弱,所以要保命快避開、「保持距離,以策安全」才是智者,因為電磁場距離發生源愈遠,則強度就愈減弱,「電磁場的強度是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用此比喻就能知曉。人站在磁場中在體內造成感應電流,而感應電流就如同噪音一般,能對細胞造成干擾。而為數眾多的實驗結果顯示暴露在電磁場中能造成細胞的「生物效應」,自然長期在高暴露電磁場中正常細胞會「突變」變成癌細胞的道理也就可以理解接受。隨著現代化大量多元的電器設備走入家庭、職場,電磁場這一無形無色的殺手正悄悄掩至,威脅人類的身心健康,要電力科技,卻忽視「科技倫理」的對應關係,不遵守使用律則,反被電磁波綁架、吞噬,將是可憐亦復可悲。台灣醫界聯盟的手冊告訴我們,怎麼做可以限制電磁場的暴露?(1)加大你和電磁場源的距離-坐在距離你終端機一臂之遙的地方(2)避免接近高電磁場源-不要讓小孩直接在高壓電線下玩耍,或在電力變壓器所埋設的地下電線之上玩耍。有好幾種方法可以減少暴露,例如距離正在使用的電器遠一點(3)減少出現在電場場源附近的時間,不使用時立即關掉電腦螢幕和其他電器的開關。PS:台灣醫界聯盟曾免費印贈「電磁場問題面面觀」手冊,可洽TEL:(02)23212362 FAX:(02)23212357



南投縣政府 函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96年7月10日)

發文字號:府教學字第09601334800號



台南市政府 函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96年7月6日

發文字號:南市教學字第09612535240號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函 發文日期: 中華民國96年2月14日

發文字號:北市教中字第09631304300號



受文者:顏培元 先生

主 旨:臺端致贈生命教育系列文稿乙案,本局將列入辦理相關研習活動參考資料;另對於 臺端熱心教育之情,敬表感佩之意,請 查照。

從「科技倫理」的角度談二氧化碳過度排放造成全球暖化生態浩劫與因應之道

美麗多姿的地球幾千萬年來出現一個癌細胞,它不斷的用它的科技智慧開發生產,改變原始自然的風貌,它為了生存發展綿延後代,放棄物種間「和平共存」的自然生態律則,「竭澤而漁」,不但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而且汙染空氣、水質、土壤,它的出現造成大小物種滅絕,氣候的改變,最後造成大地的反撲,威脅到它自己的族群的生存,這個癌細胞就是「想扮演上帝,主宰地球萬物,冥頑不靈,尚未改邪歸正」的萬物之靈人類。因為人類已成為破壞大自然的殺手,人類利用他們集體的智慧,認為「人定勝天」,利用他們的科技,創造他們所謂的高度的科學文明,在他們發明的太空梭邁向征服宇宙的同時,他們在家電產品如冰箱、冷氣中發明了化合物「氟氯化碳」,後來排放到大氣層中,造成南極「臭氧層」的破洞,約有一個美國領土的大小,於是太陽光的紫外線失去臭氧層的隔離,大量的輻射到整個地表,造成人類愈來愈多人死於皮膚癌。

全球25年來,人類科技蓬勃發展,各種製造業、石化冶煉業、焚化廠,造成廢氣排放量增加四成,過多的二氧化碳造成海洋暖化,海平面上升的浩劫,今年2007年5月底,全球北半球爆高溫,北京37點6度C是56年來最高溫,像蒸籠。日本九州37點2度C,五月就變成炎夏,由大陸飄來的空氣污染,形成「光霧」的光害。佔全球10%的冰山在北極的大島-格陵蘭,每天正以二千萬噸的冰在融化,如果氣溫上升到攝氏9度,台灣將陸沉,美國佛羅里達州將消失,而紐約聯合國大廈將泡在海水中。日本最有名的「陽光米」因暖化而產量銳減,在九州就少了五成。暖化不但使稻米插秧期改變,稻米變形,如果平均氣溫上升16點4度C,則全球將無米可吃。佔地表面積8%的淺海擁有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因海洋的暖化與污染,有六成珊瑚礁死亡,澳洲淺海有6成遭受威脅。日本「半魚人」中村征夫在拍攝全球海底景物,發現暖化造成水底的海草消失,致海膽無草可吃病饜饜的,全球暖化也破壞苔蘚生態,被農委會列為保育類植物。全球淡水只佔全球水量3%,未來因為全球暖化導致的氣候反常,乾旱問題嚴重,可貴的「淡水資源」不僅將比汽油還貴,暖化問題不解決,很多地方的人將陷入無水可喝的「窘境」。全球暖化不只造成暴雨、暴風、水災,更造成旱災,原因是雨量分配不均。當然也會造成大片草木枯萎以及大型的森林火災。全球暖化,造成泰國首都曼谷每年下沉1~8公分,2020年將成「水都」。暖化造成的全球氣候異常,2005年美國就發生10個大龍捲風,而今年中國大陸、澳洲和孟加拉都傳出嚴重的洪水災情,而美國、印度、巴基斯坦則發生嚴重乾旱,印巴兩國氣溫急速飆升,熱死很多人,孟加拉東南部的暴雨造成山崩,活埋105人,美國面臨百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不曾乾旱的東南部不見甘霖,農作物收成減半,南亞熱浪襲擊,巴基斯坦有些地方氣溫飆到攝氏52度,熱死10多個人,而印度持續40度以上的高溫,熱死至少28人,天候異常,全球隨處可見。

人類利用各種科技,大量製造,並過度浪費丟棄無數的垃圾產品,巧取豪奪的將地球的有限資源過度的開發利用,不知節制。尤其是能源的使用,在「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生活水準」的口號下大躍進。大量耗電的家用電器產品紛紛出爐,傳統製造業、建築業、百貨業,莫不大量使用電力,夜市、夜店、住家無不大放光明,超量使用電能。而台灣的電能百分之七十四來自不斷加蓋的火力發電廠,否則電力怎堪負荷,知識份子與政治精英誰懂得節約用電就可以減少火力發電時燃煤燃油時二氧化碳的產生這種「科技倫理」─「電力環保」的理論,在學校、機關、公共場所猛浪費電,開燈不關,電腦上網不休息,開冷氣時不知要調到26度~28度,為了擺身價上班自己開車浪費汽油,不知要搭大眾捷運,少製造二氧化碳。開車、騎機車等紅綠燈時,讓馬達怠速空轉不知停車熄火以節省汽油,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害人害己,他們為了貪圖方便,懶得熄火,不僅是誤蹈法網,違反「空氣污染法」,而且長期下來影響自己與眾人的健康,因為他們「無知」,不知道汽機車的排放廢氣中含有刺激性的氣體,會影響呼吸系統的病變,更嚴重的是廢氣中含有類似多環芳香烴與戴奧辛等致癌物。

更有甚者地狹人稠的台灣,不去紮實發展精緻農業、生物科技、綠色無煙囪工業,拼命的核准加蓋上下游石油化學工廠、火力發電廠、垃圾焚化廠、大煉鋼廠、煉油廠。長期下來當然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居世界之冠,平均每人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2頓,是世界人口平均值的3倍。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元凶是美國,它的人口佔全世界人口2%,而為了經濟高度成長,二氧化碳排放量將近全球的一半。能量的使用消耗與經濟成長,這些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等量齊觀的。如果我們只要科技,而不要科技倫理,繼續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則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太陽光射到地表上的熱氣被太多二氧化碳阻擋,地熱無法有效散熱到太空中,那麼整個地球就像悶燒鍋一樣,這就是所謂的「溫室效應」,無知的人類像熱水慢煮的青蛙,不知死活,溫室效應不只是以前所知悉的會造成氣候反常,聖嬰現象而已,它更會造成令人不寒而慄的「全球暖化生態浩劫」。

二氧化碳過度排放,造成全球暖化,首當其衝的是南極冰原不斷大崩解,全球有90%的冰在此,融解後全球海平面將上升到1公尺。北極山岳冰河逐漸消退,許多動物遭逢滅種危機。根據預估全世界如果地表平均溫度上升攝氏1.8~4.0度則海平面上升,平原土地被淹沒。長期持續暖化下去,將來高雄市只剩壽山,嘉南平原消失,台北市只剩下101大樓泡在台北盆地的大湖泊中,台灣約有58%的平地被淹沒,將有五百七十八萬難民,一世紀以來,台灣的暖化速度是全地球的2倍,因為一個小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竟然佔全世界的百分之一,歐盟15國早已從事二氧化碳的減量工作,從西元1998年到2004年間,他們已回到1990年的水準,如再低5%就達到全世界京都議定書公議的標準值。而台灣在1990年時,每人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五噸多,是西歐國家的一半,但從1990年到2005年,台灣二氧化碳排放不但沒有減量,反而成長一倍,上升到11噸多。二十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零點六度,台灣則上升一點一度,原因可能與熱島效應有關。全球暖化也造成台灣毛毛雨減少,氣候與開花期反常,千萬隻蜜蜂神祕失蹤,養蜂戶擔心農業生態浩劫,花蜜漲價。美國25州與加拿大約有10億隻蜜蜂消失,因為免疫系統出問題,惹上5種怪病死亡,原因可能是殺蟲劑農藥的過量使用與全球暖化所肇致,長此以往,需要蜜蜂授粉的花椰菜、蘋果、杏仁、龍眼、荔枝、芒果等瓜果蔬菜將沒得吃。更嚴重的現象是台灣暴雨和颱風不但次數增加,強度也增強,另外水旱災也更嚴重。台南縣今年竟出現了穿越數個鄉鎮的龍捲風,傷及人畜房屋,電線桿也應聲折斷,台東的焚風,夏天的爆熱,台北冬天竟有蚊子(只要超過攝氏17度就會有蚊子出沒),歷年來強風更強,豪雨更大,數年前的颱風造成的洪水竟然讓台北火車站淹水,「溫室氣體減量」法案,如果一直躺在立法院,那麼台灣將遭受到國際的制裁之外,還要擔心「暖冬亡台」的夢魘,不抗暖化,約六百萬的人民將來有可能成為海上難民的問題不知如何解決。

日本今年北海道氣候反常,溫度比歷年上升攝氏2度,不下雪,沒有雪可以做「雪祭」,櫻花期混亂,北海道內湖因海水入侵鹽化,淡水漁多暴斃,暖冬出現「島國龍捲風」。全球三分之一地表為沙漠,二十五年來有8%的土地變成沙漠。美國前總統高爾在他所拍攝「不願面對的真相」透露全球未來將有更多的土地變成沙漠。他引述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顧問之語:「如果格陵蘭極地大島上的冰〈佔全球淡水的10%〉完全溶解,海平面上升的後果是:美國世貿中心雙子星將陷入海水中,荷蘭與歐洲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的平原將遭淹沒,中國大陸北京與上海一帶約四千萬人居住的平原與印度加爾各答一帶約六千萬人居住的平原將被海水淹沒。日本人畢竟比較有遠見,他們早已看出過度排放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致命所在就是「島國沈沒」,所以才會積極力邀世界工業各國會議;共同簽署「京都議定書」限制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標準,最賊的美國不簽約,終將自食惡果,從紐奧良在卡崔那颶風之後海水倒灌全市水鄉澤國的慘狀可見一斑。中國大陸雖然尚未簽約,但是也開始重視全球暖化的後遺症的可怕,中國高度經濟的發展,上海上空一切灰濛濛的空污無法消除,全球暖化所造成的25個世界大城市空污,中國大陸竟佔了十餘個都市,數億人口受害嚴重懸而難解。全球每上升攝氏1度,就有17億人缺乏水喝,氣候暖化可不可怕?而海洋暖化造成大量珊瑚礁顏色淡化枯死,海中二氧化碳太多與海水結合成更多的「碳酸」,生長在過度酸化的海洋生物生存遭受威脅,水母突變像巨型怪獸。

自然界有自然生存的定律,人類不可以不顧科技倫理破壞自然生存的機制,燃燒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碳,有如嚴重化學災害。全球暖化問題嚴重,斑斑可考,全球有50多處不再下雪,將來北歐可能不再有滑雪場,每年約有70多個颱風重創各地,北極6萬隻馴鹿大量消失,因為蚊蟲滋生,必須躲至缺乏食物的山丘。水溫上升螃蟹停止呼吸死亡食物鏈被破壞,加勒比海小孩氣喘增加,因為非州沙塵暴吹到了加勒比海,今年日本東京3月16日竟然下雪,櫻花期改變,美國東北部春天下暴雪,澳洲今年大旱災葡萄產量減少,葡萄酒漲價。暖化也造成了北極圈冰層破洞竟延長到俄羅斯。2006年來有10次嚴重的沙塵暴,讓沙漠面積擴大,南太平洋低漥島國海水上漲即將消失,今日雪梨出現海面罕見的龍捲風。北極冰塊溶解,北極熊必須`游60公里才有浮冰可以爬上棲身,很多已經溺斃,如不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北極熊將活不過本世紀。冰河正在消失,專家預估20年內冰原會消失,海平面將大幅升高,澳洲將有4千種軟體動物和1千種魚類棲息的海上「大堡珊瑚礁」不只紅珊瑚「白化」,而且將全部消失,預估本世紀末四萬九千個物種將有40%絕種,造成生態失衡,引發生態浩劫,佔全球陸地面積10%的石灰岩地形是燕子蝙蝠的棲息地,有最頂級的食材燕窩等生態資源,也會因暖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飽受生存威脅。人類不再正視全球暖化的嚴重將自食惡果,停止呼吸,失去在地球上的生存權。

那麼我們如何因應二氧化碳過度排放,造成全球暖化、生態浩劫的問題:答案是:舉手投足做環保,例如:少用竹筷,就可以減少竹子被砍伐。多種樹,增加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就可以減少,多使用再生紙,少添購木製傢俱,或改買中古傢俱。汽機車在十字路口遇到紅燈一定要熄火,例如:台北市一部車一天總計以30分鐘熄火停在紅燈時段,一年就可以減少兩百五十二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少開大型耗油的休旅車。此外政府要減少高污染的石化冶煉工廠,重視綠色產業的開發與外銷,不再蓋火力發電廠,停止不必要的垃圾焚化廠,獎勵廠商製造省油而且改用生質能源的環保車,高速車道如有高乘載、共乘載者不收過路費。汽機車限量生產,多建全島巡迴的單車安全步道。獎勵建商蓋綠色環保屋、環保公寓,頂樓陽台種植綠色植物,以減少耗電量的冷氣機使用率。研發使用替代能源,綠能源,廣泛發展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推展省電燈泡,因為使用一個省電燈泡,一年可以減少150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使用再生紙1噸,可以省下3萬公升的水,少砍19棵樹。冷氣機按時清洗濾網,冷氣流通順暢,也可達到省電效果,所有電器產品,例如:電腦、印表機、影印機、保溫瓶、熱水瓶在不使用時,也要全部關機或拔掉電線插頭,光是一部電腦在不使用時關機,每年就可以省電七千二百元。

除此之外,要降低石化能源對環境的破壞污染,石化能源的再生利用,發展再生能源。研發使用替代能源,多植樹造林,全面綠化環境,推動家庭園藝與陽台水耕,更重要的是經援地球之肺一四大雨林的國度(亞馬遜雨林、剛果雨林、婆羅洲雨林、南美馬奴雨林)避免他們為生計濫伐而讓雨林大量消失,因為熱帶雨林提供全球20%的氧氣。而廠商必須減少物品包裝的製造,因為這等於減少三千五百萬輛車子二氧化碳的排放。學習日本深植人心的環保概念,日本大阪的環保社區,他們住家無自用車,冬天不用暖氣機,使用太陽能發電,搭乘高機能、低污染的有軌電車上班,用蘆葦當環保紙,用甘蔗渣做紙盒、紙杯、紙碗,降低3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所省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240萬台自用車排放二氧化碳的總和。其實人類的食衣住行所使用的器物,在製造過程,無不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在都看得到「碳足跡」的影子,百貨公司的探照燈、店面的霓虹燈,大賣場與便利商店過度明亮又傷眼睛的成排並列的日光燈,無一不是74%來自火力發電、高耗電能的電器產品,在在都是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幫凶,我們除了以金錢贊助環保社團,以及綠色和平組織之餘,更應惜物愛物,少吃垃圾食品,少製造購買一堆又一堆的垃圾產品,除了民生必須品以外,在食衣住行育樂方面要減少開銷,節約儲蓄,珍惜地球有限資源,不要隨便胡亂購屋置產,狂刷狂買,否則我們與後代子孫將被我們自己製造的垃圾所埋葬,尤其是製造一堆「二氧化碳」垃圾,人類現今已逐漸自食惡果。澳洲的皮爾斯蓋了一座環保大樓,每年省電85%,省水70%,大樓外壁用泥巴防熱,屋頂用太陽能與小型風車發電,用冷水管子循環各樓層屋室,讓它涼爽省電,整棟建物夏天不用冷氣。而在瑞典的哈姆濱湖城,讓世人見識到它的「環保驚奇」,將垃圾變燃料,陽光變燈光,這座太陽能環保城,將無法資源回收的垃圾,燃燒後成為中央暖氣,其他廢棄物像廚餘、排泄物也轉化為沼氣,成為廚房的爐火或汽車、巴士的燃料,住戶的熱水、電力來自於公寓屋頂和牆壁的太陽能板,社區路燈全是太陽能自動發電。

為了促進人類邁向「低碳的社會」,不論政府與民間都應全力推動:〈一〉限電運動,根據環境品質基金會的報導:台灣用電量百分之五十七屬於工業用電,住家只佔10%,光是台塑鋼鐵與國光石化兩個開發案的增電量,約等於台灣全部住家用電量的總和,政府自身限電政策不落實,要二氧化碳減量等於緣木求魚。而民間省電措施可以從「換燈」、「熄燈」、「拔電線」做起,「換燈」就是換下鎢絲燈泡,改用省電燈泡,預估全台灣每年可以省下74億元電費。而「熄燈」就是公司、店舖的招牌廣告燈,必須晚開早熄,並減少室內日光燈的數量。「拔電線」就是「在不使用電腦、電熱水瓶等保溫電氣產品時,拔下電線插頭」〈二〉推展能源作物的種植,全力提倡由黃豆、向日葵、油菜籽、藻類所榨出的油脂或廢棄的食用油,將它們轉化製造出「再生綠色能源」─生質汽油、生質柴油,以減少車輛排放二氧化碳與其它有毒氣體,不但可以改善人類的身體健康,而且可以減緩地球的暖化,因為 一公斤 的生質柴油,可以減少 三公斤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三〉推動「綠色建築」,因為綠色建築成本低廉,裝潢費用低,消耗最少的地球資源。台灣的住宅、店家、廠辦、公司大樓多為貼上磁磚、鋼筋水泥的造型,台灣平均每人水泥使用量約 一千二百五十八公斤 ,高居全球第二,水泥相拌的砂石有三分之二來自盜採,嚴重破壞國土保安,而且每生產 1公斤 水泥,就會排放 0.4公斤 的二氧化碳;每生產 1公斤 的鋼鐵,就會排放 0.9公斤 的二氧化碳,每生產 1平方公尺 的磁磚,則排放的二氧化碳高達 7.9公斤 。尤其是水泥的生產過程,會消耗大量的電能與燃煤,並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台灣的電能,大約有74%來自火力發電,所以政府與民間必須刻不容緩的推動「綠色建築」,大幅降低建築業水泥、砂石與鋼鐵、磁磚的使用量,才能邁向永續經營的生態建築四大目標:1.環保2.節能(節約能源)3.減廢(減少廢棄物)4.健康,並避免數十年後,後代子孫面臨「島國陸沉」,生活在「鋼筋水泥建築物」泡在海水中的海上難民的夢魘發生。

六十五萬年來地球二氧化碳在大氣層中的含量不超過萬分之三,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使得大氣層變厚,困往更多的太陽熱能,陽光在地表的熱量,無法快速消散至太空,導致全球暖化,不管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人類將走向自我毀滅的未來。亞洲喜馬拉雅山周邊各國的四成人口食用的水一半來自高山冰河溶解的水維生,暖化造成冰河的消失,會導致這些人口將來面臨嚴重缺水的困境。而青康藏高原冰雪快速溶解,上面的冰河每年以百分之七的速度消退,八十年後冰河將消失,土壤侵蝕更加惡化。暖化造成幾年前歐洲的氣候反常,產生嚴重熱浪,導致三萬五千餘人喪命。今年〈 2007年 〉八月位居寒帶高緯度的日本,氣候高達攝氏四十一度,熱死五十六人。九月的大阪中秋時氣候曾高達攝氏三十五度。地球變動的無價寶藏─「冰河遺跡」,將快速消失,有活地質教科書之稱的美國蒙大拿冰河公園、瓦特頓冰河公園,將在二O三O年消失。非洲吉力馬札羅山的冰河之雪也將在十年之內消失。同樣的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冰河,也將步上後塵。

全球暖化讓北極圈冰圈厚度四十年來減少了百分之四十,而有如沉睡的大地─地球最大的冰凍沙漠─南極冰原也加速大崩解,如果南極冰層全部溶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 一公尺 ,各大州低漥平原將被海水淹沒。冰山冰棚快速溶化崩解,洋面的高度與溫度不斷上升,導致全球藻類大量消失,賴以維生的珊瑚百分之五十至九十大量白化或死亡。八十五歲的攝影大師秦凱,拍攝照片顯示北極圈的冰原有的已溶解成可以下海游泳的海水,可見暖化問題的嚴重。因為南北極圈的冰原會反射陽光熱量到大氣層外,是用來降溫的;而大洋海面可吸收百分之九十的陽光熱量,所以南北極圈冰圈溶化成海洋,從反光降溫作用轉變成吸光增溫,更會加速全球暖化。而暖化更造成洋流不穩定,大洋海底冷熱洋流的循環模式也被迫改變或停止,失去調節各地氣溫的功能,預估十年後將使歐洲地區回到冰河時期。

全球暖化的警訊,不僅造成卡特萊特島的沉沒,馬爾地夫島下沉至離海平面 一公尺 ,以及非洲的蘇丹、尼日等國乾旱嚴重,連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非洲的查德湖也完全乾涸。太平洋五個島國憂心陸沉,諾魯、馬紹爾、帛琉、吉里巴斯、索羅門群島、吐瓦魯、國土急劇萎縮,尤其諾魯地下水塩化,只能飲用雨水,海岸往內陸退縮,帛琉的珊瑚呈現白化,大量死亡。暖化更嚴重的是改變地球生態最脆弱的部位─「大氣生態」,造成氣候反常,多起風暴,二OO四年就有十個。例如:丹尼斯颶風重創美國的石油工業,卡崔娜颶風重創美國大城紐奧良。而氣溫改變的地區,造成外來物種大量入侵與生態失衡的問題。也造成蚊子入侵山區高地,暖化使這些地區發生更多的傳染病,以及絕跡的疫情再度出現,而更嚴重的是:物種的滅絕比自然淘汰高出一千倍。

人類對大自然無情的破壞,遭到反撲,是一種因果報應的律則。而空氣中過量的灰塵、懸浮微粒到處肆虐成為「沙塵暴」,也是大自然的一種反撲。大陸沙塵暴的源頭,起因於蒙古大草原遭到人類無情的破壞,土壤水分不足,只含無機物,土壤像沙一樣,草原變沙漠是因,而沙塵暴就是果。因為地球暖化的威脅,不只是造成冰河溶化,更造成草原土地乾涸沙漠化。還有熱帶雨林─地球之肺,在人類的濫墾濫伐下,快速大量消失,地球遠在七千萬年前就有熱帶雨林,佔地球表面積百分之七的熱帶雨林,有很多珍貴的物種,例如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雨林中,有八成的動植物,在全球各地都找不到。熱帶雨林被濫伐每年減少 三萬五千英畝 ,平均每分鐘消失 六十公頃 。到二O二O年就只剩下百分之十。地球上六十五億人口濫用地球的有限資源,對森林的濫伐導致大氣層缺氧,加上二氧化碳過度排放、惡性循環,人類已陷入物質文明與自然生態資源保護的兩難抉擇的矛盾。

結論:讓我們看清楚未來,我們才能生活於未來,大家一齊來拯救共同生存的世界,要求各國政府限定二氧化碳的「國家排放量」,並嚴格有效執行。人人在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領域,要齊心合力發揮改變地球「減緩暖化」的力量,當我們著力於拯救地球的同時,也就是在拯救人類自己。例如:在食的方面,要降低「食物里程」,以減少能源運輸費。多吃在地農產品,少用舶來品。多推廣有機農作物,以降低高耗能的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的使用,不但確保健康,並且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全面將塑膠紙杯、塑膠碗改為以玉米為原料製成的無害PLA環保杯、環保碗,這種杯碗在攝氏58度時會自動分解。在行的方面,改用高省油汽機車。在能源方面多使用再生能源與綠能源。夏天儘量用電扇取代冷氣。台灣西部沿海遍設歐式大型風車,用來風力發電,但在安全與成本效益上仍有諸多疑慮。有的風車角度擺得不對,不動如山,發不了電,而大部分的風車,只要季風轉向,變成龜速或停擺,我曾前往新竹香山西濱路段見過一部起火燒燬的風車。日本將一部上億元的風車結構改良為價格便宜的「小型風鳥」,它像風向雞一樣可以隨著任何風向三百六十度轉動,將一部風車的經費用來改建數量較多的「風鳥」,所得的發電量與利潤數倍於風車。小型風鳥可以裝設在山上、海邊與任何房舍大樓的陽台,兼收美化環境的功效,而且一樣大的蓄電池不會像風車一樣電力很快儲滿,不立刻更換蓄電池會爆炸燒毀,颱風地震頻繁的台灣,卻使用少有颱風地震的歐洲人研發的風車,有如東施效顰。

在住的方面,丹麥西北有一個環保小鎮採用環保生態建築工法,由窗戶引進陽光保暖,冬天不必使用暖氣機。夏天時日本的屋子窗戶採用隔熱透明貼紙,減少使用冷氣的電費。英國擴建綠豪宅的環保屋,不但可以降低污染,而且使用採光佳的大片落地窗,白天就可以省下不少的照明電費。美國紐約公寓也流行綠色環保屋,每家可以省下三百至五百美元的水費。而義大利羅馬梵蒂岡也使用太陽能屋,它的省電設計就是在環保綠大廳裝上太陽能板,可以省下百分之四十的照明費用。而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用符合自然環保工法從事教堂、公寓大樓的建築設計,陽台設計成小型植物園,向陽方位擺設可以降溫的盆栽。日本長野等地有的飯店大樓的地下室擺設大型「水力發電機」,利用大樓水的循環原理自動發電,讓整棟大樓電力自給自足,省下龐大水電費。而有的飯店將暖氣機與冷氣機所排出的冷熱氣體設立互相循環交換的系統,以達到最大的省電效果。

如何面對、超越生命的憂患與苦難

雖然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但是不少現代人卻「生於安樂,死於憂患。」人人都企盼一生幸福圓滿、享盡榮華富貴,正如古代士人追求「一生無災無難到公卿」。但不論富貴貧賤,沒有一個人的生命可以完整圓滿的,就好像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他的自傳中提及:「人生就好像畫一個圓圈,這個圓不可能完整而沒有缺憾破綻。」生命中的憂患得失、病痛苦難有大小多寡的不同,如果我們可以接受這些生命中的不完整、不圓滿,才能讓我們的身、心、靈平安自在。憂患與苦難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它也是我們成長過程的導師,生命中的這些逆境,很少人可以擺脫的,這多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人類存在的本身,多是「與憂俱生」的。它反而成為我們生命中最好的教練,它教我們增長智慧、教我們如何看待生命、看懂人生,是讓我們生命圓熟的逆增上緣。如果我們能「快樂的面對,歡喜的接受」,我們才能直下承擔生命的憂苦與挑戰。

用宗教的觀點來看待生命:天主讓我們憂苦、患病,就像祂在磨煉一塊塊的石頭,每一塊石頭都磨出一定的形狀大小,將來才能放在天上的聖殿,得到永生,神是天上的磨匠,祂是要把我們磨成有用的樣子,這也是我們在世上生存的最終目的,所以祂賜給我們平安喜樂的同時,也賜給我們憂苦病痛,所以耶穌基督說:「如果我們要戴榮耀生命的冠冕,那我們必須先背上人生苦難的十字架。」能在生命的困境泥沼中成長、承擔憂苦重擔的人,才是勇敢的生命鬥士,儒家亞聖孟子不也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病)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當我們改變不了困阨的人生,更要讓生命撥雲見日,改變自己的看法與心境,面對生命中憂苦逆境等缺憾,如果換另外一種角度來看待才有正面的意義,它會讓我們對世事更洞明,對人情更練達,對生命中的遺憾更釋懷寬容,對所擁有的會更珍惜。

肌肉萎縮症病友陳俊翰同學說:「或許正是因為多次徘徊在生死關頭,讓我對於活著有著更深一層的珍惜和體認,不允許一分一秒的光陰,輕易消逝在彈指間。」多發性硬化症病友阿傑說:「老天爺愈是要我這們困阨,我就愈想活得好一點。」如果我們將生命力聚焦在可以改變的目標上去扭轉逆境,相信可以在生命的泥沼中綻放出挺立不屈的心蓮。即使在生命最脆弱之際,也不放棄自己。人生要勇於承擔憂苦,不可因境界現前就退縮。高血氨症病友吳秉憲同學用來日無多的生命歲月,努力積極的活,發揮生命的最大價值,所以他說:「不想再說那些沒有意義的話,只想往前看,把心放在一些可以改變的事物上。」他的母親 陳莉茵 女士(罕病基金會常務董事)抱著「肝腦塗地」的犧牲奉獻精神,為催生罕病基金會經年累月替折翼的天使們到處奔忙,陳莉茵說:「病痛也許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但絕不是、也不應是生命的全部,因為我們還有自由的意志。」正如二戰時家人被殺害,自己被關在德國納粹集中營的心理學家佛朗克博士說:「你們可以奪走我的妻子和小孩,可以剝奪我的衣服和自由,但是有一樣東西,任誰也不能從我這兒奪走,那就是我對遭遇要如何反應的自由選擇。」所以佛朗克主張:面對悲劇的人生,我們應保有達觀的權利,所以在遭逢人生苦難的變局時,可以將它轉化為自我生命的成就,用責任感驅使的動力來改變自己,這樣的生命才具意義,進而更能在不平不滿的哀怨中獲得心靈的解放與寧靜。

有一首民謠唱著:「生命如花籃,需要花粧扮……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罕病病友在「絕地花園」見證苦難的歲月,象徵上帝為病苦纏身的人偽裝的祝福,因為上帝讓他們領悟:「唯有經歷人生中的風霜雪雨,才能彰顯生命果實的甜美。」一個個佈滿傷痕而癒合的生命,在生命的渡海上,雖然不能平息人生的驚濤駭浪,但可以用堅實的救拔力量,乘長風破萬里浪,跨越生命的渡口,邁向生命的圓熟。鄧美玲隱約說過:「災難病苦這個人生的功課太艱難,但別讓自己白白受一場苦。當哀傷來襲,迎上前去吧!唯有最深的沉澱,才能逼迫自己,將哀傷抽絲剝繭,看清自己的掛礙,讓哀傷慢慢消化,變成心靈的滋養。」

對於生命不可承受的重,有的人無法超越、面對生命中巨大的苦難病痛,而不幸選擇自殺輕生,但是世界上不乏更多比他們更痛苦更可憐的人,雖然他們生不如死,更為不幸,但是他們不也都在認真努力的活下去。安娜.葛蕾絲.蘇西妮(Anne Grace Schcinin)她的母親自殺死亡,她也因多次自殺未遂,想通了以過來人現身說法寫了一篇反對自殺的文章,她說:「儘管為了逃避痛苦的絕症而自殺,這人仍是絕對的失敗,毫無尊嚴和自傲可言。生命雖然太沉重,力不能勝,但因自殺而得到的解脫,並不是生命的勝利,不是自我對命運的最終跨越,而是對希望的悲慘否定,是人類靈性的失敗。不管痛苦如何厲害,它永不會厲害到一個程度,使自殺成為唯一的解脫。自殺並不能終止苦楚,而只是放在遺屬受傷的肩膀上。」

在生命的逆旅中,切勿「生而無顏,死而有憾。」面對苦難、災變與病痛,我們應該牢記力行這一句哲言:「請上帝賜給我寧靜,以接受我無法改變的;賜給我勇氣,以改變我能夠改變的;賜給我智慧,以瞭解其間的差異。」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靄玲說:「生命經過磨鍊之後,才有真摯的美麗與深度。」一路上她陪著么兒的病苦成長,徹頭徹尾改變了她對待生命的態度-「從驕傲到謙卑,從自以為是到圓融包容,從視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到感激一切所有。」

生命的雪泥鴻爪

宋朝詩人蘇東坡寫了ㄧ首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生命是如此的短暫無常,但是慈悲慧命可以永恆,即使葉殘花落也是另ㄧ個新生的契機。只要心中有愛,常生歡喜心,身心自在解脫,自然行事通圓無礙,ㄧ切隨喜而作、隨遇而安、隨緣生活,讓身心靈清安自在,做個快樂的生活家,快樂的活在當下,那麼人生就如孫越所說的:「生命不論是日出、日落都是可歌可泣美麗的詩篇。」

不幸的人生讓我們學會包容、釋懷、堅強,幸福的人生讓我們學會知足、惜福、感恩。挫折苦難的人生,我們應將它視為上帝偽裝的祝福,它會讓我們磨練出更多的智慧,與更堅強的生命靭力,和提升更高的生命境界。所以證嚴法師說得好:「挫折越多、成長越快;傷心難堪,受益無窮。」所以當我們坦然面對人生變局與無常的到來,要無懼生死,坦然面對;要選擇向上提昇而非向下沉淪,要走穩人生的毎ㄧ個腳步,才能讓生命沒有遺憾。這時我們的生命境界就不是淺灘,而是乘長風破萬里浪、沒有邊際的的汪洋大海般的海闊天空。

年輕人要勇敢的做我自己,掙脫次級文化的泥淖,活出自己的風采與格調,學習對生命尊嚴的堅持敬重,培養對生死凋零無懼的豪情;勇敢自省調整心態,才能用懺悔改過遷善的心對生命做救贖;從生活細節中修大德。解開恩怨情仇、愛恨生死的生命連環,拓展關懷社會的視野,用行動來成就人間大愛,而非光有慈悲的心。當我們能看開、識透、放下,用慈悲智慧長養身心,以正向思考,讓樂觀開朗的心花綻放,我們才能真正的善待自己與他人;複製愛心面對芸芸眾生;歡喜的接受,快樂的面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命運的起伏順逆,準備好邁向往生的資糧。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只要有求生的意志,生存就是力量,在人生道旅中,祈求自我力行「對自己克制、對人感恩、對事盡力、對物珍惜、對環境關心」,要能自我紓解壓力,強化生命信心,體認「ㄧ枝草ㄧ點露,一隻螞蟻ㄧ粒糧」的道理,自求生機,為大我與小我的生命找出口,因為及早充實生存的條件與能力,才能拓展生命版圖、做好妥善的生涯規劃,在環境驟變,起落無常的關口,仍然活得盎然自在,所以更不必在乎人生逆旅的吉凶消長、得失成敗。

在心態上,我們要做情緒的主人,在面臨生命的轉折要三思沉穩,不做錯誤的人生決策。記得對不幸感恩,對挫折容忍,坦然面對失落逆境,才能建構無垠的生命網路,將苦難、壓力的人生變局,反芻為生命成長的資糧,體認「成功永遠躲在失敗的背後,挫折是美好人生的開始」的真諦。當我們「觀過念怨」ㄧ定心苦;「觀功念恩」才會心樂,同理可知:「根是甜的,果就不會是苦的。」當我們接受改變,才能改變宿命,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在在告訴我們:「轉念就是福,執迷難消禍」、「不怕無明起,只怕覺醒遲」,而不當的人事糾葛出現時,要能妥善因應,不致傷害彼此的身心靈,因為只有廣結善緣才能畫出一個又一個的美好人生的圓。

當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改變不了別人時,為了生存,我們只好改變自己,調整心態去適應環境的變遷,同時說服自己做自己生命的「真君」,所謂「靠天天老,靠地地倒,靠人人跑、靠自己最好」,而改變命運的四大法門就是:(1)去執著(2)能頓悟(3)明因果(4)開智慧。四者之中,尤以明因果不種惡因為最。愚者無明如眾生「畏果不畏因」,所以常種惡因而不自知;先知先覺如佛陀者「畏因不畏果」,因此我們要「用心除舊惡,更莫造新殃」,要真正愛護自己身心,不要「無病時糟蹋,有病時埋怨」,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天主的肖像,也是上帝伊甸園裡的一朵花、一株草或一棵樹,我們的身心靈就是上帝常駐的殿堂,所以要以「信望愛」的哲思來解讀生命,成為心無罣礙、亦無黏滯、身心自在解脫的人,如此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生命的座標去詮釋生命,不讓自我生命的地圖失真,在生命的軌跡上,尋找安身立命的所在。

聖經上面告訴我們:「守住心,勝過守住一切。」所以我們要守住清明覺醒的心,菩提正道的心,虛圓無礙的心,了悟生死,解開命運枷鎖的連環,無牽無掛,關懷尊重生命,活出來去自在的生命如來,做個天生快樂的生命贏家,既會掌人生的舵,又會搖生命的槳,在生命的迷航中不憂不懼、不疑不惑、冒險犯難,衝鋒陷陣,寫出自己生命傳奇。我們也要有頓悟去執的心,才能達觀自在,收放自如,所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要知進退轉念,所謂「進一步愁雲慘霧,退一步海闊天空」、因為生命需要頓悟,生活需要智慧,「事若求全無可樂,人非看破不得閒」、「善惡無明界,但存一念間」、「沒有骯髒的污泥,那能開出潔淨的蓮花」、「聖哲心能轉境,凡夫心隨境轉」,以自信修持用心生活,自可擺脫種種生命的桎悎枷鎖,打造個人天地萬年長青的心靈花園。常種善因、發善願、結善緣、行善事,以無私無我的行為,增進對人群的大愛;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胸懷去包容世間的一切人事物,我們才能讓自己與眾生廣植福田、春心滿常,達到「人生恆財有時盡,生命恆財永不空」的境界。

常懷感恩心的人,他會從「抓取」、「佔有」的人生蛻變為「給予」、「奉獻」的人生,他會實踐「謝天、謝地、謝眾生」的哲理,用實際行動回饋周遭人群。而要轉化無明、貪欲、執著的心,就要力行老子道德經上的十六字真言:「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退為進,以眾為我」,因為「既已予人己愈有,既已為人己愈多」。雖然人生在世緣起緣滅,無常變幻有如白雲蒼狗,雖然紅塵濁世爭競奔逐、是非紛擾不斷,只要「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只要「言談不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只要「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自然可以明心見性、諸塵無染,讓自己「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般的清明自在,而獲得解脫。

人生是苦樂相參、得失相伴,有所得之中必有得失,有所失中未必然無得。所以只有悟性的智慧與清醒的心,可以虛圓無礙、無量無邊,可以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執著於得失心,將煩惱轉化成智慧,而悟道參透一切。正如沒有人生中的風風雨雨,就彩繪不出多采多姿的生命彩虹。人生之路何其漫長,但只要走對路,就不怕路途遙遠,心有多大,路就有多長。只要解放自己封閉的心靈,快樂的活在當下,就能體會「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的豪情壯志,讓自己的身心靈常保健康喜樂,像喝開喜烏龍茶一樣,讓苦中作樂的甘甜長駐心頭,珍惜每一天的歡愉,笑顏常開、春心常滿,千萬不要煩惱一些無法掌握的人、事、物,而庸人自擾;也不要越俎代庖去承擔那些屬於別人應該承擔的責任與因果業報,因為「有多大的肩膀,才能挑起多重的東西」,人生擁有太多的牽掛、拘絆實不足取,自求多福方為真。只要盡己所能、不敷衍塞責,用心去彩繪自己的生命,善待它,感受到生命的喜悅和尊重與價值就夠了,正如回教先知穆罕默德說:「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也要種下今天的葡萄。」只要有心有力、只要有「信、願、行」,人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自己生命獨一無二偉大的經營之神。

人人都可以「做我自己」,只要有一分熱,就可以發一分光。人不要有意識形態的對立與衝突,凡事要從生命的尊嚴與價值去衡量,才不會造成眾生無可承受的痛苦和災難,進而加深自己的罪業。心存善念的人最美,「心中有愛,目中有人」就有慈眉善目的容顏,內心深處一念之善就是美麗的天使;一念之惡就是醜惡的撒旦,因此內在靈魂的美醜,就只在於個人起心動念的一念之間。

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和深度,所以美國前總統林肯才這麼說:「生命不在乎長短,只在乎內容。」其實人生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必在乎「生旦淨末丑」角色的大小,也不必在意劇本的好壞悲喜,只要走穩人生的每一個腳步,讓生命沒有遺憾,就沒有白走這一遭。不必在乎一定要飛上枝頭當鳳凰,因為「麻雀不必當鳳凰,生命價值更輝煌」,小角色不起眼的麻雀自食其力、自得其樂不也是讓牠自己的生命找到真正的皈依。當我們得到地上的(功名富貴),就容易失去天上的(對真理的追求與服膺),所以我們應推倒心中所築的高牆,關心外面的悲慘世界,真誠的與自己的生命對話,像史懷哲醫生、德蕾莎修女一樣,用慈悲心、包容心、無所求的心廣結善緣,實踐對耶穌基督的大愛,做世上的光、做地上的鹽,人人立志成為傳佈履踐生命福音的使徒,用具體的行動關愛世人、奉獻社會,讓生命邁向永生。

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如何解讀「生死愛恨」

在無垠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中,人的生命有如「蜉蝣生於天地之間」,宛如生死只在剎那一瞬間,所以宋代詩人蘇東坡才慨嘆:「羨長江之無窮,嘆吾生之須臾,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水調歌頭)生命雖然短暫,但是它本身就是一個「唯我獨尊」的奇蹟,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按照造物主下達不同的指令,按照不同的基因秘碼,所造出來各式各樣的生命。有一位詩人對萬物之靈的人類的生命做如此的解讀:「我觀看祢指頭所造的天,以及祢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東西,祢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祢竟然眷顧他?祢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給他榮耀尊貴為冠冕。祢派他管理你一手所造的世界,使萬物都臣服在他腳下。」用宗教的觀點:「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天主的肖像,每個人的身體是天主的殿堂。」那麼我們是否應該好好的面對我們的生命,積極的活在當下,有自信有自尊的走完生涯之路來榮耀天主?所以音樂家蕭伯納說:「對我而言,生命不是一支小蠟燭,而是一把大火炬,在我未交出它以前,我要盡可能讓它發光發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把火炬,我們必須點燃它。明天的希望在於現在傳遞燃燒的火炬。」而約翰‧甘迺迪也說過:「變化是生命的規律,只知緬懷過去,或耽於現狀的人,無法迎向未來。」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把握當下,才能邁向生命的永恆,修真悟道、不惹塵埃,才能找到生命的淨土;一切都為不可測的未來做準備,努力做我自己,才能活出生命的價值與光采;要善生才能樂死。生命有如蜘蛛結網,人人都在織「生死愛恨」的結,不論比例如何,你所織進去的,都會在網上出現的,如果我們光會織,而不會解開那「生死愛恨」的情結,那麼生命的下場就是帶著遺憾歸去。所以作家劉墉寫了一段生死愛恨的短文:「有生必有死,有愛就有恨,我們因愛而生,又常懷恨而死,因死而恨。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織這愛恨生死之網,也用一輩子的時間,解那愛恨生死的結,只是,看穿了,生死愛恨能有多少距離?看破了,生死愛恨只是一念之間。」「恨字當頭坐,人生難快意」,自然生命就像「人生愁悵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更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戀戀紅塵每一位迷離光陰的過客難免陷入:「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常恨水常東。」的詞境。而如何讓恨苗枯萎,讓愛苗長駐心頭,用愛而非用恨來寫生命的歷史,如何解開生死愛恨的結,跨越生死愛恨的藩籬,看花開花落,寵辱不驚,任雲捲雲舒,依然故我,努力的在生命的「長亭外,古道邊」,尋覓「碧連天」的芳草,邁向永恆,才是人生的重要課題,所以一位佚名的作家說:「生命是永恆的,愛是不朽的;死亡只是道地平線,但它無法阻擋我們的視野。」但如何用「愛」來解讀生命?有一首民歌是這樣下註腳的:「愛,它不是迷惑;它不是佔有;是生命快樂的源頭。世界如果沒有愛,生命多醜陋,世界如果沒有愛,花兒會低頭;莫讓愛給溜走,要讓愛在心頭,歡笑必長久。」而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不也說過:「人生主要的事業是愛,而且必須努力一心一意去做,因為只有愛人的人,才是真正活著的。」

世間事有什麼會比了生脫死更迫切的事,所以「生死學」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學分,要發心用善的知見來頓悟人生,了生死大事。在探索生命、心靈考古時,用菩提自性、清境的本性去面對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點亮心燈、直下承擔,廣濟有情眾生,就可以照亮塵封亙古以來的無知無明,讓眾生皆能明心見性、証入菩提般若的涅槃境界,不再如癡如醉,這時生命才不會如夢幻泡影、鏡花水月。人生苦空無常,唯有精進修行、去執頓悟,才能觀心自在、了脫生死。而俯瞰自己的生命藍圖、用歸真返璞的心,達成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必須「從死亡出發」、「倒過來活」。所以 余德慧 教授主張「從死亡出發」的人生觀,他說:「從死亡出發,先認識死亡的實相,然後再決定怎麼活。這樣倒過來活,有如倒吃甘蔗。所以不必把死亡看成恐怖不祥,不可知的深淵不敢碰觸。」死亡其實並非生命的毀滅,而是生命的改變,因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能面對死亡,才能學習如何活著、為自己的生命負責。透過對死亡的思考,可以幫助自己對「生命」自我評價,並激發自己培養較為健全圓滿的生活方式,所以 張淑美 教授主張:「從瞭解死亡進而接觸死亡為生命的一部分,才能更確實的運用有限的生命,活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這是從生死一體的觀點,去體現生命的價值和尊嚴。

生命其實離不開死亡,當我們思考到死亡,才會真正關注生命。有一首「活在當下」的小詩寫著:「我已經快死了,忽然間我明白了,我一直忘了真正的活。」死亡讓生命的長度變得有限,也因為有限,才會更珍惜人生,也因之學會如何「面對死亡」,才能學會如何好好的活下去。藉著死亡所帶來的痛苦,才會讓我們體認歡樂幸福生活要如何珍惜,同時讓我們省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沒有親歷死亡震撼的洗禮,很難改變生命的「我執」的夙習,容易渾渾噩噩虛度一生。所以建立正確的生死觀,才能勇於面對生命的失落與無常,為自己活出一個美善用心的無悔人生。

林芳如是政大哲學系的高材生,不幸因絕症往生,在纏綿病榻時仍然熱心社團公益,「公而忘私」用心的過她生命末期中的每一天,臨終前她寫了一本書《我不能死,因為我還沒有找到遺囑》(書名),來表達她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病魔的無奈,她寫下令人動容的「生命最後的告白」:『吹熄二十歲生日蛋糕上的燭光,我以為一個亮麗而奔放的青春時節就這樣開始了。生命被高高抬在肩膀上歡呼;日子被踩在腳下狂妄的揮霍;彷彿在青春舞曲裡頭,「苦痛」只是高音譜上幾個高亢的裝飾音。生命輕盈得有如古典芭蕾舞者的轉身和彈跳,叫地心引力也只得畏縮得失去了重量。直到那一天,那個夜裡,我躺在病牀上,腦中依然盤旋著我熱愛的「人類」與「世界」,後來,我熱淚盈眶,因為我所承諾予生命的,命運顯然不願意答應我。』寫序文的醫生為她像慧星般美艷多姿、綻放後一閃即逝的生命做見証解讀:「林芳如她在自己生命的黑暗裡,燃起一盞燈,雖然只是小小的一盞燈,但是因為黑暗太過強烈了,因此週遭的人都感受到了光和熱,雖然如今她已魂歸天國,但是留給世人的愛和成長的經驗卻不止息。」

PS. 1. 花了半年時間,經常挑燈夜戰到天亮才寫完二十篇第二波生命教育系列文章,目的是只想為世人提供一點「生命的精神食糧」,敬請批評雅正。

2. 第一波生命教育系列文章請見印贈至全國大中小學圖書館「生命福音‧培元文粹」乙書。

名家『性愛婚姻觀』彙整

婚姻是要結合兩個獨立的個體,歌德說:「它是所有文明的肇始和頂峰。」李箕永說:「男女的婚姻是雙方為了建立新的生活所進行的一種宣誓。」所以黑格爾說:「婚姻實質上是倫理關係,婚姻是具有法的意義的倫理性的愛。」其實婚姻就是高爾基說的兩個人精神的結合,目的就是要共同克服人世的一切艱難困苦,所以弗羅倫斯.伊薩克斯說:「承擔責任義務是幸福長久的婚姻關係之基礎。」因為法國思想家蒙田說:「美滿姻緣是生活中甜蜜的結合,充滿堅貞、忠誠,以及難以計數的有益和牢靠的幫助及相互間的義務。」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婚姻,很少人能像胡志強與邵曉鈴夫妻一樣,每年都甜蜜到尾,每天都像新婚,人生很難有一個完全沒有破綻的圓,而尼克森說:「美滿的婚姻並不意謂著從無煩惱。」也許上天嫉妒他們的圓滿給他們賢伉儷一個重大的車禍,在歷經劫難逢生後,樹立一個從相知相惜到不離不棄的世人典範。美滿的姻緣,使人如虎添翼,不幸的結合,如同給人套上枷鎖,雖然奧斯本說:「婚姻猶如受到圍困的城堡,外面的人希望走進去,而裡面的人卻期望走出來。」但是諾爾斯卻說:「婚姻就如同一張彩券,即使輸了也不能將它一撕了事。」唯有互相信賴尊重,真誠相待,這才是真正愛情賴以建立的基礎(菲‧納謝德金)。

尤里.留利柯夫說:「愛情在自發地促使人類追求自由和平等,這一追求在二十世紀以後表現得更為強烈。」而俄國文豪屠格涅夫說:「建立在兩相情願和理智的基礎之上的婚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之ㄧ。」所以希臘哲人柏拉圖說:「愛情都是出於自願的,雙方的情投意合才是愛情的金科玉律。」因誤會而結合,卻因瞭解而分開,將個性不合當作美麗的錯誤而分手,這不是婚姻愛情的真諦。德國作家波伏瓦竟說:「太認清彼此,常常會破壞愛情。」法國作家謬塞說:「在現實生活中尋找那些不朽和絕對的愛情,無異於到廣場上去尋找和維納斯一樣美的婦人。」其實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真正的十全十美是雙方包容、適應,真正的愛情婚姻,要做到聖經哥林多前書所說的:「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悪,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才是永不止息的。」我們只能要求對方像羅曼羅蘭所說的五全五美就好,再加上自己的五全五美,不也湊成十全十美。何必婚前閉著眼,婚後卻要睜大眼。當然更不必挖空心思企圖改造對方,而應設法理解對方,包容對方。

富蘭克林說:「只有男人和女人結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人。」奧斯本說:「比較成熟的成年人應知道,在索取愛的同時,也要奉獻愛,所以婚姻就扮演著滿足男女雙方需要的共同契約。」其實婚姻心理學家國分康孝分析:「想結婚的人企圖得到什麼呢?企圖滿足三種慾望:1.性慾望 2.社會慾望 3.愛情慾望。」而愛情、依戀、尊重、忠誠和其他崇高的感情對婦女來說往往比性慾更重要,所以她們比男人更能夠為心愛的人做出更大的犧牲。雖然古希臘詩人荷馬說:「世界上沒有比夫妻同居意氣相投更好的事了。」但是沒有一對夫妻是一生都沒吵過架的,正如國分康孝所說的:「世界上沒有哪一對夫妻的婚姻生活會是風平浪靜、沒有矛盾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夫妻雙方是否善於解決矛盾和處理問題。從某種意義來說,婚姻生活的過程,就是夫妻雙方解決婚姻矛盾的過程。」如果一對夫妻能如諾曼所說的明智的把衝突看成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潛力,分歧就不會再威脅他們了。所以婚姻如同約瑟夫‧布雷多克所言:「是一種妥協,需要大量的忍讓、同情和相互間的理解。」

馬卡連柯說:「愛情不能單純地從性的吸引力中培養出來,愛情的力量只能在人類非性慾的愛情素養中存在。一個青年人的非性慾愛情範圍愈廣,他的性愛也就愈高尚。」所以日本作家尾崎秀寶說:「回顧我的一生,才發現忠誠的愛情如同燦爛奪目的星星一樣可愛。」恩格斯說:「現在的性愛與單純的性慾,與古代的男女之愛根本是不同的。它是以所愛者的互愛為前提,婦女處在與男人同樣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男人是一家之主,男人說了算數,不需徵求婦女同意,這是男權至上的大男人沙文主義作祟。其次在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女人只不過是配合男人當作發洩性慾、傳宗接代的工具,沒有主權要求爭取性慾的主動與快樂和滿足。心理學家佛洛姆說:「性愛只是我們能完全地強烈地將自己和另一個人融合的意義上才是排他的。性愛為何是排他的,那是因為我們只能對同一個人達到最全面、最強烈的融合,只有就渴望融為一體的情慾而言,就對生活中有關方面的承諾而言,性愛才排斥他人。」

柏楊說:「再忠實的夫妻,在他們的婚姻生活中,都潛伏著不貞的種子,問題是大多數不貞的種子沒有萌芽,或只萌了芽沒有開花,或只開了花沒有結出果實,有些人被自己所受的教育和修養所限制,有些人被自己絕對強大的理智所壓抑。」所以劉達臨說:「如果夫妻之間的吸引力削弱了,排斥力增加了,這就會相對的在增強『第三者』的吸引力,於是原有的婚姻家庭關係嚴重失衡,甚至於崩潰。」而黃京堯也說:「因為一個人很難同時對兩個人都保持強烈真摯的愛,隨著對『第三者』的愛上升,必然是對自己愛人的愛下降。」因此徐靜靜說:「所以婚外情者應審慎自己的選擇,在緊要的一步堵死感情的溝,這就需要一切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力量。」小說家柏楊說:「婚姻生活男女雙方都不應有委屈之感,委屈之感會是婚姻生活破裂的前奏。沒有委屈之感不等於百般滿意,自盤古開天以來,人世間根本沒有百般滿意的事。婚姻生活更是上天注定的一種有缺憾的生活,人必須努力在不圓滿中尋覓圓滿,才會沒有委屈之感。」

有人說:「婚姻是戀愛的墳墓。」哲學家蒙田也說:「婚姻就像是鳥籠,外面的鳥一直想飛進去;而裡面的鳥一直想飛出來。」契柯夫也說:「其實婚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彼此忍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要擅用退步哲學、不爭心態。凱絲勒強調:「婚姻並非兒戲,而是長久的牽連維繫,必須雙方都具有成熟的個性、堅實的內涵才能平平穩穩長久走下去。」而羅曼羅蘭主張:「婚姻的偉大之處,在於唯一的愛情中,兩顆心互相忠實。」此外傅雷不也認為:「夫妻之間只有徹底諒解,全心包容,經常忍讓,並且感情始終相愛不渝。對生活有一致的看法,有共同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在人生旅途上平安度過大小風浪,成為琴瑟和鳴的伴侶。」小說家張愛玲說:「冒失的婚姻,很可能毀掉人的一生。沒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長期抓住一個男人是一件艱難痛苦的事,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魯迅說:「現在的社會一夫一妻制最為合理。」而婚姻上逃避不幸的路就是陳望道所說的離婚,但巴金認為:離婚終究是收拾「敬衰愛亡」殘局一種不得已的下下之策。胡思升說:「離異其實只是婚姻關係的結束,並不意味著人與人關係的斷絕。」湯禱說:「對雙方或一方已成為不可消除的痛苦的婚姻,是應該在法律上予以解除的,否則,是不合乎婚姻道德的」。所以男女雙方在結婚之前,應該具備文學家紀伯倫那種認知:「結婚是要兩個相愛的人,同舟共濟,以便一道戰勝歲月征途上的風風雨雨,讓兩個人的心靈和諧一致,兩顆心合二為一。」要營造一個完全圓滿性愛婚姻著實不易,懂得牽手哲學,也要懂得分手哲學,要永浴愛河之前,要先學會泳技,修滿「性愛婚姻學分」,否則會溺死在愛河裡。美滿的神仙眷侶是最難修成正果的學分,所以作家三毛說:「男人是泥,女人是水,泥多了、水濁;水多了、泥稀。不多不少,捏兩個泥人--好一對神仙眷侶,這一類,因為難得一見,老天爺總想先收回一個,拿到手掌心上去看看,到底神仙眷侶是長得什麼樣子。」

中西名哲的『生死觀』

老莊哲學是中國道家的思想主流,其代表人物就是老子跟莊子。老子對生死的看法是:「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而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智也無涯。」又說:「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為友矣。」人的生死異滅是天生註定,也是宇宙時空存有的真象,人的出生或死亡是生命過程中最重要的大事,所以莊子才說:「死生,命也。死生,大矣。」每個人都有責任讓自己好好的活下去,不但要好好的活,同時也要好好的死,因此莊子就說:「善其生者,所以善其死。」莊子的哲思表達歸真返璞、萬物一體的自然觀,他認為人死後不必矯情厚葬,一切化為塵土回歸自然,將天地視為棺材、日月星辰、萬物當做陪葬的祭品,所以他才說:「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以星辰為珠璣,以萬物為齋送。」而儒家哲學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和孟子,孔子講過三句有關生死的哲言:「未知生,焉知死?」、「朝聞道,夕死可矣。」、「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而孟子也說過:「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而對「死」這個字的解釋,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列子天瑞篇說:「死者,人之終也。」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本書說:「死,澌也,人所離也。」澌就是生命的活水流完的意思。漢代文人揚雄說:「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終,自然之道也。」漢末一世奸雄,能橫槊賦詩的曹操寫下膾炙人口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生有重於泰山,死有輕於鴻毛,而爲救國救民,爲殉道而犧牲生命的人擁有最高生命境界的生死觀,所以孔子說:「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而孟子也說:「生,吾之所欲也,義,亦吾之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而南宋丞相文天祥的殉難,更是成仁取義的生命典範,他的衣帶贊詩句寫著:「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清末黑旗軍名將劉永福的「別台詩」詩句-「生似金剛不怕削」,道出百戰沙場、無懼生死的豪情壯志。

西方文人哲人對生死的看法,有各種不同角度的見解。對死亡的無可避免,富蘭克林說:「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死亡與稅捐之外,沒有什麼是確定的。」魯道夫.伯林傑把死亡看待成邁向永恆,所以他說:「通過死亡,我們就從屬於時間的一切撤出來了,我們也就重新返回到一切永恆的東西中去了。」不敢面對死亡的人,更是擺脫不了死亡,所以德莫克利特說:「逃避死亡的人是追逐死亡。」對於生死,要以平常心來對待,所以蒙太涅說:「如果我們知道如何恰當而平靜的生,我們就會知道如何恰當而平靜的死。」死亡除了讓人們放下萬緣牽絆之外,還有什麼作用呢?培根說:「死打開名譽之門,熄滅妒忌之心。」不怕死的人,才是生命的勇士,所以亞里斯多德說:「在面對著包括死亡在內的所有緊急情勢時無所畏懼的人,才可以稱做勇敢的人。」要如何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有價值?李奇蒙說:「在你死去之前,你應當盡量利用時間。」而李奧.巴斯卡力說:「死亡是一種挑戰,它教我們別浪費時間,它教我們立刻說出我們的愛。」

西方哲人如何看待死亡?黑格爾說:「死亡就是愛本身,在死亡中,絕對的愛顯現出來了。它就是神與人的同一,神在人身上,在有限中,同祂自己一致。」他認為人死後會安息在慈愛的天主的懷抱,這是帶有宗教色彩的見解。而洛伊.尼可斯認為死亡的定義端視個人抉擇,所以他說:「死亡是上天的懲罰,或是上天所賜的光榮,端看一個人如何選擇處置死亡的方法。」亞瑞反對壓制死亡、排斥死亡,主張要用健全的心態尊重死亡,應該將死亡放在心坎裡,因為死亡是宇宙時空中永恆存有的真理。心中有死亡,自然無懼於死亡,會在生命中為死亡做好準備,所以西方哲學大師叔本華說:「我們應無所懼於死亡,正如太陽無所懼於黑夜一樣。」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培說:「學習如何去生,和如何去死,實際上是同一回事。」他認為人活著一定會面臨苦難、爭鬥、罪愆與死亡這四種情境而難以規避,讓多數人成為無助的挫敗者。而海德格從「存有論」的哲學觀點分析人類存在的基因結構本身,就帶著不安憂心、多愁善感的因子。

與雅斯培、海德格兩位哲人的見解有共通類似之處的就是丹麥宗教哲學家-祁克果,他說:「人活在這世間,總要去反省自己、認識自己,所有進入存在的,就是一種苦難。」這印證為全世界人類、生物一切存有者的共同宿命。而對死亡的認知與上述三人大異其越,而且較客觀周延的是Feifel,他說:「死亡可以是溫柔的夜,也可以是最大的毀滅者。因為死使痛苦和苦難得以終止,使家庭再結合。但也是失控、處罰和寂寞的開始。」Feifel認為發展過程中的改變、文化的背景、宗教信仰的導向、個人人格特質及受死亡威脅的程度,都會影響個人對死亡的態度。西方學者容格(Jung)主張生命是一個不可回轉的能量過程,最後卻向死亡的終極目標走去。魏斯曼(Weisman)以為死亡是一個普遍全然的否定,其中包含分離、寂寞、痛苦、傷害、失敗、挫折和羞辱。斯傑(Schaie)更認為:死亡意味著個人身分的結束、個人自我感覺的失去以及在社會中人事物一切關係的結束。也因此祁克果認為:「人如果關心自己的死亡,就會從關心、思考出發,才會對自己的言行、思想、生活與行動的抉擇有所反省修正並改善。」

R.Kurlyschek對死亡教育做出一個定義,他說:「死亡教育就是增加個人覺醒到死亡在吾人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檢視死亡的真實性而將之統整於生命中的歷程。」費爾巴哈說:「死亡確實顯現了存在的根由,唯有它才能噴射出生命本質的光焰。」所以他主張「死亡」是我們獲得存在的知識的工具,而存在只有在死亡中才能展現。專家學者說青少年死亡的三大原因是:意外、他殺與自殺,這都和錯誤的死亡觀念有關。早在一九七二年死亡教育先驅萊斌遜(Lebirtion)即提出正確的死亡概念-「安適死」(與安樂死不同)他認為人必須活得更有意義、死得更有尊嚴、有價值,應該善生善死(這個主張與莊子相同),死得從容安詳,死於終其天年該死之時,必須積極完成人生的使命與生命的課題,才能死得有價值與尊嚴,而且沒有遺憾。他認為自殺者也許可以死,但是「死得不是時候」。也因此偉大的哲學家尼采就提醒世人:「當你們死,你們的精神和道德應該輝燦如落霞之環,照耀著世界,否則你們的死是失敗的」。而詩人奧登說:「不相愛,即如死滅。」

海倫凱勒說:「面對光明時,陰影永遠在我們身後。」如果沒有冬天,春天不會如此悅人;如果人們不是有時得嚐嚐不幸,幸運不會如此受人歡迎。(布雷史崔)痛苦和煩惱雖是必然的,但你可以選擇是否成為不幸的人(亞特.克蘭寧)。所以威廉.詹姆士才說:「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發現,是人類可以藉由改變心中的態度來改變人生」。因此佛朗克認為人是帶使命下來人世間的,他提倡悲劇性的「樂天觀」,他主張將人生的苦難轉化為生命的成就與任務,體認生死無常的有限性,轉變自己,採取自我承擔責任的行動,創造再生的契機,這是他對人生意義的探索的主張。海倫凱勒又說:「人生是一連串的過程,必須活過才明白。」而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也說:「生命好像文章,主要在於它的內容,而不在乎它的長短。」

而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也說:「在生命裡尋覓快樂的方法,就是了解你被賦予生命是為了享受生命。」李奧.巴斯卡力說:「生命是一件神奇且令人驚異的奧秘,而我們知道我們確實擁有的只有這一刻,不要忽略了它。能將它完全運用,便是愛。」以上都是西方哲人對生命不同的解讀。人的生命爲誰工作生活,馬丁路德的見解是:「人並非單爲他自己生活於這會朽壞的身體中,為它的緣故而工作;他也是為塵世上一切人而生活的。」生命的真價值何在?黑格爾說:「生命惟有以一件有價值之事為其目標時,才有其價值。」生命是如此的無常與短暫,及時行好更甚於及時行樂,所以馬丁路德.金恩語重心長的說:「現在永遠是個做好事的最佳時機。」

結論:在行醫非洲的史懷哲醫生提倡「尊重生命」,與法國史學家亞瑞倡導「尊重死亡」之後,生死學興起,生死教育才受到重視。人們對死亡有正確的認識,將死亡視為生命的一部分,視為人生成長的最後階段,視為生命樂章中最美好的休止符,才會對生命用更積極的態度去思考人生和計劃人生,才能真實的去面對死亡,並體現生死尊嚴的意義。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用『終極關懷與實踐』來珍愛生命

在學生課業壓力驟增、成人失業自殺率攀升、家庭人際關係緊張的今日,多數人對生的迷惘、對死的無知,很難參透生命,擺脫困境。在生死兩茫中,如何珍愛生命,「終極關懷與實踐」將是非常重大的生命功課。「條條大路通羅馬」,生命並非一條走不通的死胡同,沒有人可以自我摧毀,除非你輕賤自己的生命,面對人間浪濤的浮沉,生命自有起落,要勇敢堅強的為自己的生命找出口。敞開心胸、看待生命,「生命並非淺灘死水」,而是漫無邊際、激起美麗浪花的大海,就像「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般的波瀾壯闊。當我們用清明頓悟、自在平和的心境找到生命逆航的渡船頭。心靈的自由有如「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自然可以享受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生命美景的悠閒。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蘇東坡膾炙人口「悼亡妻」的詩詞寫下他對親情的傷痛和難以割捨:「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誰忘。千里孤墳何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欲語淚千行。記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聚散本無常,唯有去執放下和看開」我們可以悲,但不能傷。在苦難多變的生命歲月裡,要學習尊重生命,認真生活,為愛與關懷而學習付出,將私愛昇華為大愛,用慈悲的心念,關懷世間的災難;用大愛的力量,撫平人間的傷痛。郭孟雍寫了一首「大愛讓世界亮起來」饒富人生哲理:「如果大愛是無悔的追求,那就拋開煩惱、真心擁有。如果大愛能讓我們看清希望的未來,那就真心真意的付出無怨尤。如果大愛是無悔的追求,就讓我們牽手,共同擁有。如果大愛可以讓我們體會生命的真諦,用心去愛,讓愛飛起來。讓我們付出一份愛,無所求輕安自在,讓世界亮起來,讓世界充滿大愛,讓全人類都能分享。」

美國西雅圖有一位教授在做研究時,不小心傷到了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心,他虛心的接受學生的指正後,說了一句名言:「我們不要只顧自己該做的事,卻忽略了對別人的尊重與關懷。」雖然有心才有福,有願才有力,但是達賴喇嘛卻說:「人不應該只有慈悲的愛心,更重要的是要有慈悲的行為。」愛的甘泉,可以解除人們內心的飢渴與傷痛,因為學習分擔別人的憂苦,眾善奉行,是一種成就,也能讓自己成長。我們要推倒人心冷漠的高牆,看看外面的悲慘世界,發願發心救人飢渴苦難、陷溺倒懸,才能填補史懷哲醫生所說的「幸福的缺陷」,這種缺陷必須靠著服務他人才能獲得圓滿。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說:「人被送到世界上來,唯一的目的就是好好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一生行醫非洲懸壺濟世的史哲懷醫生與在印度加爾各答當終身義工、收容垂死病人的德蕾莎修女這兩位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可以說是「生命的終極關懷與實踐」的最佳典範。因為「為了愛,他們忘記自己,最後才發現自己樹立了人間大愛的標竿,他們力行了聖方濟祈禱文所說的:「讓我們可以去撫慰(他人)而不尋求被撫慰;去了解(別人),而不尋求被了解;去愛(人)而不尋求被愛。」而聖法蘭西斯亦說:「在憎恨之處播下愛,在傷痕之處播下寬恕,在幽暗之處播下光明。」更是實踐終極關懷的深層目標。

孔子閒居語:「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此之謂三無私。」我們應效法天地日月大公無私滋養萬物的美德,力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教言,以同體慈悲做應世的資糧,為苦難的眾生建造庇護的房舍。堅持「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心,為度眾生於苦海,不為自己求安樂。以「悲智願行」勇猛為善的心,美化社會,化解暴戾;用智慧擁抱生命,以慈悲面對眾生。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來踐履終極關懷的大愛,才不會讓心靈的綠野荒蕪,不讓生命的園地生瘡。只要有心實踐「心中有愛,目中有人,施比受更有福」的生命理念,「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星雲大師語),「將身心的妄執布施給空性,將安詳喜悅布施給眾生」(慧律法師語),以「做世上的光,做地上的鹽」為生命理念,拓展關懷社會的視野,以行動成就人間大愛。用愛來寫自己生命的歷史,讓生命長河流進嶄新的領域,就可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寬度與縱深,豐碩自己生命的果實,這也就是老子道德經所說的:「既以予人,己愈有;既以為人,己愈多」的道理。

「生活需要智慧,生命需要頓悟」,我們要用平常心過生活,用慚愧心自省,用無助心修持,用菩提心(清淨心)契道。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對五慾不貪不求,對六塵不染不著,才能遠離一切惡的因緣。不戀人間紅塵,不懼生命幽谷,參透外在世界的虛妄,不追逐五慾六塵,自可達到「紅塵是非不到我」,「心定菜根香,心安茅屋穩」的超脫境界。立身處世要做到:「從淡處著眼,從疑處用心,從無處下手,從拙處力行」「在淡泊中堅定心志;從退讓中和諧人我;從寧靜中安頓身心,從自制中克制物慾,從空無中體驗人生」(星雲大師語),做一個「了生脫死,福慧雙修」的覺者。

諸葛武侯(孔明)十字生活箴言:「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告訴我們只要「息下妄緣,拋開雜念」,熱鬧場中做道場,處處都是人間淨土。「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唯有看淡生死,解脫自在,心無罣礙,不沾不染,不黏不滯,將痛苦轉為智慧,將煩惱化作菩提,用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抹去邪見的污垢;用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度過人生苦海,境來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隨緣即得自在,身心放下、放下身心,心靈即得解脫。「修一切法,離一切相」,切斷貪嗔癡慢的妄念,積極活在當下,賞玩著生命中的陰晴圓缺與四季輪轉,把握眼前的因緣,去經營一個圓滿無礙的人生。

人生三問

每一個人不論男女老幼富貴貧賤,都必須面對自己生命的三個基本問題:1.我為什麼活著?2.我該怎樣活著?3.我又如何能活出該活出的生命?即如集富貴榮華於一身的清朝順治皇帝也在他的詩偈談到:「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矇矓(死去)又是誰?」

人要如何突破「成住壞空」的無常,肯定自己活著的意義與目的,如何找到人生的方向目標,頓悟人生要何去何從?都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課題。莊子齊物論要我們每一個人做自己生命的真君,做生命的主人,如何為自己人生定位,尋找自己生命的核心價值,重視人文素養,做到所謂「對不幸感恩,對挫折容忍」,「挫折愈多,成長愈快;傷心難堪,受益無窮」(證嚴法師靜思語),要靜思轉念去紓解外物外力對生命的壓力挫折,笑傲人生江湖,給自己美好的心靈饗宴,才能讓微笑的心蓮綻放,才能永遠不放棄自己。因此唯有接納自己,真誠面對自己,發揮生命的良知良能,才會是個快樂的生活家,活出自己生命的光彩,做一個「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證嚴法師)的覺者。因此名劇作家蕭伯納說道:「如果還有來生,我還是要做我自己。」

唐代詩人李白說:「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人應活在肯定自己、信任自己的生涯中,英國首相邱吉爾、台北板橋地院觀護人盧蘇偉都是在年幼智能不足的條件下,永不放棄自己,對自己有信心,勇敢艱辛的走出一條人生的康莊大道,他們一歩一腳印的剷除人生旅途的荊棘路障,立下了為自己生命找出路的典範。人無法對抗環境,但不可以拒絕成長,當我們改變不了環境,那就該勇於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生命之歌從亙古唱到今朝,無人可以識透、道破、看穿、說盡,往生的殘障作家杏林子說:「不要問我生命是什麼?生命在臨終時自會告訴你答案。」所以你問生命的意義價值是什麼?其實是生命要問你,要你用「我思故我在」表白,要你展現生命的行動力、執行力來回答。雖然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但或許生命的轉折過程、起落模式大同小異,有如劉俠對生命之歌的絕唱:「曾經多少風霜,才能真正長大;要承受多少心碎,才能找到真愛;要擦乾多少眼淚,才能學會溫柔,要歷經多少失敗,才能學到經驗;要經過多少痛苦,才能懂得悲憫,要嘗試多少失去,才能懂得珍惜;要歷經多少滄桑,才能惜福感恩;要迷失多少路程,才能找到方向。」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說:「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也要種下今天的葡萄。」

英國首相 柴契爾 夫人也說:「唯有需要努力的生活,才是值得過的日子,才值得生活。」才不會生而無歡,死而有憾,枉然虛度一生。羅麥瑞修女也說:「好好修養自己,發展自己,掌握上天賦予的獨特天份和機會,成就了自己後,再為世人做最大的奉獻,所做的事能讓這個世界明天會更好,就是成功的人生。」而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規劃自己的生命,勿假手他人安排,生活不要成為一灘死水,不要到頭來如二一老人弘一大師所說的「一文不值何消說,一事無成人漸老。」人生道上要用心快樂過生活,才能瀟灑走一回,北宋哲人邵康節的生命小詩這麼說著:「前有億萬古,後有億萬世,中間一百年,做得幾多事,何況人之生,幾人能百歲,如何不歡喜,將身自憔悴。」

人生不是只有一條路可走,沒有一個人可以任意虛擲生命、任意看輕自己的生命價值,人生宛如跑馬燈,起落無常,但不要忽略對自己的關心,對生命永遠看到希望與喜悅。在學得生活的智慧之餘,要讓心靈得到滋養喜樂,享受開放自由的人生,去除人性的怯懦畏縮、保守冷漠、猜疑怨忌的藩籬,讓真情流露。而追求內心的圓滿知足,要比珠光寶氣、衣著光鮮亮麗還能持久。人生的境遇生計不管好壞都要接受,船王歐納西斯的女兒擁有十億美元的遺產,卻想不開走上絕路,可知人生「擁有是負擔,不計較就快樂」(證嚴法師靜思語)。人不只要能活著,而且要懂得好好的活、快樂的活。其實生命的面向是無限寬廣,要以寬容的胸襟讓它自然展現,不論好壞、不論美醜、不論上升或沉淪,尤其在接納生命的黑暗幽谷與挫折苦難的歲月,透過對生命的實踐與體認,加以轉化,讓身心靈進入放空、圓融、無我的境界。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富貴三更夢,福祿情愛九月霜」,面對人生的無常和多變,要用平常心對待,那就是:無事時內心澄然,有事時內心斷然,得意時內心淡然,失意時內心泰然。突破內心的不平不滿,勇於創造善因、廣結善緣,去承擔無常,就可以接受生命消長的自然法則。當我們放棄對物質權勢名利的佔有,才能解放自己的心靈,當我們一無所有,才能找回迷失的本性,日僧良寬「囊中 三升 米,爐邊一束薪」,仍然活得自在,中國古聖顏回「一簞笥,一瓢飲」長居陋巷,不改其安貧樂道之志。日哲中野孝次著書立說提倡「清貧思想,儉樸生活」。 紀樞復 教授退隱花蓮縣鹽寮海邊,甘之如飴的過著反璞歸真的原始生活,為人類邁向沒有爭端殺戮的大同世界做見證。李政育在非洲甘比亞服「替代役男」,學會惜福知足,活得更有自信,他在非洲甘比亞看到黑人雖然貧窮,但臉上總是充滿笑容,他們降低物慾,生活消費簡單,以天然食物裹腹,活得自在知足,沒有人想不開自殺,黑朋友們一無所有、自生自滅,但是他們解放心靈,找回了自己生命的喜悅,他們不需要一生為房貸車貸拼命,甘比亞替代役的人生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當我們節制口腹之慾,保護野生動物,人類才能綿延依存;當我們降低物慾,才能減少破壞環境的產品被製造。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曙光女中『感恩成年禮』祝詞

今天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日子,很榮幸參加高三同學感恩成年禮的大典。在莊嚴隆重的儀式中跨過了「成年門」的妳們,也就象徵著稚嫩的人格、心志趨於成熟,可以承擔人生責任的成年人了。謹以下列一些故事哲理與同學們共勉分享。

在古代,中國只有男人才可以參加成年禮,到了二十歲叫弱冠,行冠禮,戴冠帽。台灣原住民也有成年禮,他們必須爬山涉水,狩獵求生,與毒蛇猛獸搏鬥。十九世紀德國青年也有類似成年禮的活動而致國盛民強─那就是「漂鳥運動」,學習漂浮的候鳥,在大自然中艱辛體會求生技巧與生活智慧,「野鶴無糧天地寬」,自求生路與自然和諧共處。人類的成年禮比較溫馨感人,動物的成年禮為求生存較為殘酷:巴西熱帶雨林的猴子,在六個月斷奶後,母猴就含淚將牠丟入山谷的森林讓牠自生自滅;而冰天雪地的小北極熊,也是在斷奶後被母熊棄置在雪洞中自行求生覓食,跳下冰河抓魚,若有跑回去吃奶的,母熊一定含淚咬傷牠,讓牠不敢回家。

日前電視報導,兩位十四歲、十八歲的青少年從小常吃烤香腸,來不及參加成年禮就得到了腸癌;年輕的歌星薛岳,成年禮後唱完「如果還有明天」的歌,就因為肝癌病逝;還有成年禮後連續吃了三個月油炸的泡麵,當兵入伍後致癌;北二女高材生王曉民不幸因車禍而成為植物人,拖垮全家經濟。生命無常,人生無法彩排,要走穩人生的每一個腳步,才能讓生命沒有遺憾,而且生活作息必須符合生物時鐘,飲食必須符合天然,少吃油炸、垃圾食品。

成年禮後,要及早確立「五要」的人生態度,對自己要克制、對他人要感恩包容、對事要盡力、對物要珍惜〈尤其愛護公家物,如護眼中珠。〉對環境要關心。同時要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要用權力取代公義,不要用價格取代價值,這是日前主教團對台灣當前的社會弊病所發出的共同聲明。不要當卡奴,不背卡債,沒有能力時不搞車貸、房貸,不可以信用破產,有多大的肩膀,才挑多重的東西,生活消費要儉樸。要分辨是非善惡曲直,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投機僥倖、逞強鬥狠,對不好的人、事、物靠近時要勇敢說不,有拒絕的勇氣。所以聖經上說:「要保守住你的心,勝過保守住一切,因為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出發。」否則,即使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榮譽,又有何意義?

未來的環境面臨「高學歷,低就業」的時代。中庸說:「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孔子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職業不分貴賤,面對粗鄙卑微工作不必排斥,只求為人群奉獻服務。學習耶穌基督為門徒洗腳的精神,效法史懷哲醫生、德雷莎修女、南丁格爾護士犧牲奉獻的大愛。年輕時的達賴喇嘛在西藏接受叢林教育時不也用低頭彎腰、謙卑的服侍師長來訓練自己未來普度眾生的能耐。

以下有數則生命的教條給成年的同學參考:一、頭要冷〈靜〉,眼要〈看〉遠,肩要重,心要寬,腸要熱,腰要直,手要動,腳要快。二、目標要準,行動要穩,決心要狠。三、要有獅子的勇猛、猴子的精明、大象的穩重、駱駝的耐力、忍者龜的精神。四、做事三寶:積極、主動、樂觀。五、人生四不:不做無效之事、不交無益之友、不讀無益之書、不做無益之夢。六、要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才是成功的人;就讀自己最能發揮才華的科系,才不會學非所用。

永遠不要放棄自己,金像獎大導演李安曾經大學聯考兩次落榜,失業六年,仍然選擇自己熱愛的電影,在無數的心碎,走出低潮幽谷,換來無窮希望,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國際知名導演。永遠不對生命前途失去信心,名法醫刑事鑑識專 家李昌鈺 博士,在移民美國時也曾前途茫茫,到處打工求生,口袋只剩五十美元。在好萊塢求職一千八百五十四次,到處碰壁的席維斯史特龍,口袋只剩一百美元和一部破舊金龜車,沒有挫折輕生,在第一千八百五十五次求職成功,成為「洛基」這部電影的男主角,名利雙收,邁向生命的顛峰。美國一位金像獎大導演,在得獎後感激他的父母,給他幼年住在貧民窟過著三餐不繼的生活,鍛鍊出生命的堅強鬥志。一枝草一點露,天主在生命的殿堂為我們關上了一扇門,但祂也會為我們開啟一扇窗。所以要對不幸感恩,對挫折容忍,因為成功的人生永遠躲在挫折苦難的背後。

這幾天梅雨季節風狂雨驟,凝視窗外,風停了,竹子不再搖晃,還是挺立不屈;雨停了,潭水又變清了,不再留下陰影。年輕人要學習像竹子、潭水一樣,內心正直不屈、不存陰影去面對人生中的風風雨雨。有人生中的風雨,才有美麗的生命彩虹出現。年輕千萬不要留白,要先流汗播種,才能歡呼收割。及早建立各階段的人生目標,做好生涯規劃,所謂「人生有目標」,才會「千斤重擔我來挑」,「人生沒目標,一根稻草壓彎腰」有了目標後要找到正確的方向。全壘打王─王貞治告訴棒球國手呂明賜說:「當你能分辨球的方向,你就可以打到球。」走對人生的方向,才不會揮棒落空、三振出局。此外,在人生戰場上要有旺盛的企圖心,才能夠開闢出自己的一片天,拿破崙不也說過;「人在高山上雖然顯得渺小,但只要心中夠寬大,就可以征服全世界。」

人生如牌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盟軍統帥前美國總統艾森豪,年輕時玩撲克牌,常因打輸牌而生氣,他的母親告誡他說:「人生如牌局,不要管好牌或爛牌、好運或背運,只要你用心的打下去,少輸為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在乎成敗,就是成功的人生。」英國首相邱吉爾,小時候因為功課不好而被歧視,幾乎信心崩潰,他的老師威靈頓說:「我對你有信心,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一句話改變他的一生。親民工專籃球選手葉世綸,在中線投籃一次的金氏紀錄比賽中,是唯一投進籃框獲得百萬元獎金的高手,但是沒人知道他十多年來,用心練球早已超過百萬次投籃,可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成功與機會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更印證了中庸說的一句話:「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及早做準備下工夫才能成為生命的神射手,射中人生目標。

莊子齊物論說過:每個人要做自己生命的真君。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才能活出生命的豪氣。每個人都是上帝伊甸園裡的一棵樹、一株草或一朵花、只要扮演好應扮的角色,隨遇而安、隨喜而作、隨緣而活,都可以讓自己忘憂解愁,快樂活在當下。年輕人要依照自己的志趣、能力、專長、特質,去規劃自己生命的藍圖,只要從事符合本性天賦的工作,成就則愈大,也愈快樂,例如:美國黑人三鐵選手路易斯,多次比賽一直沒有好的成績,後來改為田徑選手後,得到了七面奧運金牌。

有一位車禍雙腿重度殘障的教友在教堂裡祈禱:「主啊!我不求天主祢治好我的雙腿,我只求祢給我信心,有面對殘障的勇氣活下去。」我們要在自己的軟弱上看見天主的恩典,在別人需要時看見自己的責任。到過台灣上過電視的蓮娜‧瑪莉亞,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學院畢業,她沒有雙手,只有單腳,卻會游泳、開車、做裁縫、用腳彈鋼琴,創造生命的奇蹟,譜出「用腳飛翔,活出生命的如來」的感人的故事,她的人生沒有悲苦哀傷,只有歡樂喜悅,用美妙的天使歌喉撫慰世人。

最後說出我內心的祝福:妳們的未來不是夢,不要忘記對自己生命的承諾,妳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期勉大家要有自信的開悟和用心的修持,在EQ人際關係上切記「靜坐常思己過,言談莫論人非。」所謂「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善惡無明界,但憑一念間。」立身行事不妨參考星雲大師的哲言:「忍一句,禍根從此無生處;饒一著,切莫與人爭長短;耐一時,大坑化作白蓮池;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願以此語和諸位同學共勉。最後祝福妳們:「鵬程萬里、一帆風順;做個快樂的生活家!」

中西兩大宗教的『生死觀』

聖經第一卷「創世紀」記載著:「造物主的造人,既非不死,也非有死,要讓人生,而非讓人死。」就如同單細胞生物可以無限分裂繁殖,不會死亡一樣,但是因為人類的錯誤抉擇,才步上了死亡律則的宿命。「死」到底從哪裡來?聖經羅馬書記載:「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第5章第12節說:「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這種說法和佛家說:「人是帶罪業來輪迴轉世投胎的。」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堅貞的基督徒常自喻「我是罪人」,和佛教徒一樣主張「人必須時時懺悔」,生命才能得到救贖,邁向永生之門。約翰福音第5章第24節記錄著耶穌基督的話:「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拉撒路死亡時,耶穌安慰其兄弟馬大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見約翰福音第11章第25節)

所以基督徒認為「死亡是永生的開始」,「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不在意肉體現實的生命,而重視靈魂的拯救與精神層面的生命。」所以聖經說:「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這樣用智慧的心去實踐愛德,生命就不會唯利是圖、一片空無,進而發揮生命的光和熱,超越死亡的威脅,解開心中的死結。約翰福音聖經裡面記載一段耶穌基督的談話:「我來了,是要叫羊(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耶穌又說了一句很玄而又意味深長的話:「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失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失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對追求永生的基督徒而言,死亡只不過是進入更豐碩而永恆的生命境界的起步,所以他們認為死亡並非人生的終點站,而是步向另一個更圓滿生命的驛站。肉體的死亡只是造物主對生命的樂章定下的節奏,接受死亡的事實,才能發揮更圓熟而有意義的生命。

有神恩的愛照拂的生命,生才有意義,死才有代價,才會用理性的觀點,看待生死。基督的使徒,他們篤信天主的救恩與慈愛能使生命吞滅死亡,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無所掛懷,所以一生能用喜樂的心過著有堅貞信仰的生活,不在乎死亡的遲速,不擔憂肉體生命的結束,不論生死都是天主的人,把自己的生命交給真神,將來還有復活永生的期盼。所以聖經羅馬書第8章、第14章記載著耶穌的門徒-保羅的兩段談話:「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無論是死是生,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而最後使徒保羅又說:「照著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沒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膽去做,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而聖經詩篇第23篇說:「我雖然行過死蔭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所以萊布尼茲說:「神將始終不僅保存我們的實體,也將保存我們的身體。」聖經說:「生有時,死有時,播種有時,收割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就好像天上的月有陰晴圓缺,地上的人有緣起緣滅。這些都是生命恆河流轉的韻律,看待生死得失,無需憂喜。一切隨緣流轉,這些在在都是生命的智慧。  

而佛教主張「証悟」,以超脫生死的桎梏,凡人如能處難不覺難,處苦不覺苦,看破生死,來去一如,當下就能到達証悟解脫的境界,沒有「生老病死苦」的感受。因為佛法是「視死如歸」、「視生如來」,把「死」當做另一個「生」的開始,把生死大事看待成莊嚴平靜、瀟灑自在、來去自如的過程。所以楞嚴經說:「始終相成,生滅相繼,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止」,因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雖然禪宗說:「生是來時路,死是回頭路。」但是佛教的詩偈也道盡了生命的無常:「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好花雖香易凋謝,世間那個不無常,一朝飛越憂愁嶺,覺醒方知日月長。」

佛教主張用「感恩心」與「歡喜心」面對生死,反省死亡的意義與無常的多面,努力修持,為死亡做好準備,以免身後陷入六道輪迴萬劫不復的境地。所以地藏經文說:「是諸眾生,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雖然生死有路,但是去向無明,所以有人說:「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在的位置,而是前往的方向。」生命的方向要正確,必須修持法門,涵養慈悲喜捨的心與清明悟空的情境,所以佛教的淨土詩曰:「源頭歷歷記分明,靜裡休教雜念生;割斷去來生死路,故鄉田地不須爭。」永不停息的生命不須執手相送,所以地皎法師為世人釐清「生死沒有界限,陰陽也不是兩地分張,往生,只是通往另一個新的生命方向。」而宗衍禪師說:「人之生滅,如水一滴,漚生漚滅,復歸於水。」悟道者生不足喜,死亦不可悲,一切隨緣起,隨緣滅,在生死流轉的煩惱中解脫自在。

佛教詩偈教人解脫生死的繫念,這樣才不會在生死解脫的當口沾黏而難分難捨,才能擺脫六道輪迴的業命,而得解脫、安心自在。所以隋代僧人智威寫下了「絕觀詩」:「莫繫生死念,成為生死河,輪迴六趣海,不見出長波。」而真正將生死解脫的人,才會有「視生如死,視死猶生」生死一如的這種「未做死埋先活葬」的心態,才能笑傲人間叢林看夕陽,所以元代和尚了菴清欲寫了一首佛詩:「根元非有擬何歸?回首人間萬事非;八面玲瓏無縫罅,十虛磔礡自孤危。空華著處揚真諦,鐵鼓隨時藏化機,未做死埋先活葬,笑看天峰夕陽微。」寒山子寫了一首打油詩的佛偈:「我見世間人,個個爭意氣,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闊四尺、長丈二的埋骨地),汝若會出來爭意氣,我與汝立碑記。」道出寒山子用嘻皮逗趣的筆觸看透生死、生死解脫的心境。

  所以放下人生的布袋,了斷人間業緣,就可知悉唐代王梵志「生時不須歌,死時不須哭」的道理,這時生命就可以不再驚怖,邁向生死無憂無喜的境界,所以唐代僧人蘇溪婺州寫下了「牧護歌」的六言詩偈:「生也猶如着衫,死也還同脫袴,生死無喜無憂,八風豈能驚怖。」唐代僧人齊己在他的「自遣詩」寫下了了然生死、無執無求的空無心境:「了然知是夢,既覺更何求,死入孤峰去,灰飛一燼休,雲無空碧在,天靜月華流,免有諸徒弟,時來弔石頭。」雖然「浮生有盡日,世事無了時」(明僧為霖道霈詩偈),只要超脫生死壽夭的桎梏,以恆常自在的身心,成就法身慧命,在業識的天羅地網中來去自如,就可以隨緣安住、事事無礙、處處清心、安命任運;任憑世事如白雲蒼狗,幻化無常,依然可以觀心自在為如來,成為真正的「自在人」,這時候心靈就如同清代愛月和尚「六根頌」的詩偈-「綠水青山觀自在.清風明月任優遊」的意境,更如寒山子「壽命自在」的詩偈:「平生何所憂?此事隨緣過,日月如逝波,光陰石中火,任他天地移,我暢巖中坐。」

清朝開國皇帝清世祖(順治黃帝)在拋棄王位遁入山西五台山空門寫下「讚僧詩」當做參透人間解脫生死的自白:「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最難……不如不來亦不去,來時(出生)歡喜去(死亡)時悲,悲歡離合多勞思,何日清閒誰得知,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所以要超越人生中的成敗利鈍、人我是非、永恆無常,視富貴名利、生死來去為浮雲泡影,才能獲得生命的最大自在。有鑑於此,清代僧人敬安才寫下一首身心解脫的佛詩:「迴觀三界事無窮,都付浮漚一笑中。坐斷生死來去路,青山原在白雲中。」佛教的生死觀多為隨緣自在、淡如解脫的「退步哲學」,但也隱含以退為進、積極向上後、進退自如的精神意涵,例如:唐代無德禪師(另有一說:高峰妙祖禪師)的詩偈:「手持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以及孤雲鑑的「修船」佛偈:「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沉浮,娑婆業海風波惡,苦勸諸君努力修。」這些在在都是以退為進、精進修行的禪詩。

結論:佛經曰:「須彌(山)雖高廣,終歸於消滅;大海雖淵曠,時至還枯竭;日月雖明朗,不久則西沒;大地雖堅固,能負荷一切,劫盡業火燃,亦復歸無常。」宇宙大地萬物與萬物之靈的人類無時不在演繹著生命的無常與形體的生化變滅,這是自然界永恆不變的律則。

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

對於末期病患醫護人員與家屬宜騰出時間,挑戰白色巨塔的冷漠,幫助他們排解心靈的沮喪和恐懼,製造歡樂氣氛,使長期孤獨陷入絶望深淵的他們重拾生趣,一起面對生活、治療,甘苦與共,讓他們在痛苦中體會出生命的芬芳,感受到人性的關懷與尊重。心平氣和的面對死亡,認知死亡是人生無法避免的結局但仍能認真坦然活下去,歡喜的迎接每一天的到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大愛照黃昏」,面對末期病患的死亡過程,需要付出不絶的關懷、支持與陪伴照顧,讓他們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協助他們完成未了心願,讓生命沒有遺憾。而臨終的關懷照顧,包括日常生活常見的事物,舉手之勞的瑣事,細心陪伴與傾聽同理病人的心聲,學習向病痛哀傷妥協調適,避免造成生活的困擾,讓無助受傷的心靈安頓、沈澱、昇華,以解開病患心中的死結,不致抱憾終生,當我們聆聽垂死病人的心聲,我們會更加瞭解人生,以及生命的本質和使命。所以聖經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莎士比亞也說:「陪著哭泣的人流淚,多少會使他感到安慰」。其實死亡不是悲劇,真正的悲劇是技術性的醫療忽略人性、看不見病人的痛苦不安,和病患臨終前被冷落、失去關愛與精神支柱。

當癌症只能緩解,無法痊癒,當慢性疾病到末期,引發各種併發症,命救不了時「不用問漁人,沿溪踏花去」,給他們人道的措施與關懷,對其身心靈予以整體積極照顧,針對疼痛的控制與併發症的緩解,再加上心理層面、社會層面、靈性層面的照護以提高生命末期的生活品質,乃是必要的臨終關懷與實踐。如何面對生命終點安寧歸去,安寧療護除了醫護人員針對末期患者,各種不適症狀進行緩和醫療,從專業的疼痛控制或各種併發症的處理,讓病痛及身體的不適症狀減至最低或病人可以忍受的程度。讓病人獲得身體的整潔,而無惱人的損形或摧殘,並保護病人不受到不必要的、無意義的、及損傷人性的醫療措施,讓末期病患能維持接近無痛、少痛的安寧境界和生活品質,其他的醫療團隊還包括社工師、心理醫師、宗教人員、義工等,給予病患和家屬生活中的各項支援與協助,和心靈上的扶持與慰藉。(以上節錄整理自安寧照顧基金會「安寧歸去」內文與 趙可式 博士譯著的「幽谷伴行」一書。

而摸索如何扮演生死處境中的適當角色,陪伴末期病患的過程,及安排家屬、病患如何共同面對死亡,都是醫護人員現階段應努力學習的目標。因為末期病患纏綿病榻,所要承受的不僅是肉體的折磨,還有對孤獨、疏離的恐懼,以及失去自我控制的憂懼,而最大的恐懼當然是:在想像及夢魘中不斷侵逼的死亡。醫護人員宜完全放棄自己相較於臨終者優勢的身心與地位,而全力為臨終者進行醫療照護、心靈引導、精神慰藉等各項療程,這將是刻不容緩的嚴肅問題。安寧療護創始人桑德絲大夫表示:「病人不應再接受那種過度侵犯性的醫療,因為那不僅無法提供治癒的希望,反而讓病人與周遭的一切真實隔絕」。死亡不完全是悲劇,最大的悲劇是除去人性化,死亡被關在一個陌生與消毒過的圈圈裡,與那有人伸出關愛援手而得到的心靈滋潤區隔開了(諾曼、卡曾)而大孝與大愛並非不計親人痛苦的搶救到底,協助他(她)坦然接受疾病,減少他(她)身心靈的痛苦,協助他(她)放下萬緣,安詳往生。(蓮花基金會董事長陳榮基)

陳世琦醫生說:醫護人員是否能悲切地覺察到不僅臨終者會死,任何人都需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只要無常一到,可能隨時往生,進而認同死亡也是醫護人員與臨終者都將共同面對的課題,並非每一個臨終者都會比醫護人員更早死亡,心中不約而同會對死亡的迷障產生脆弱不安的疑惑。醫護人員用心與臨終病患良性互動的經驗告訴大家:對末期病患,不要壓抑他們的情緒,不要有隔閡,要能彼此交心、水乳相融,成為他們最佳的傾聽者-知音,「做一根通暢的管子」,是所有醫護人員的最佳定位。引導臨終者將心中所有的怨懟、不捨宣洩出來,使他們活得更快樂、心無罣礙,而在傾聽或引導臨終者宣洩的過程中,不管是遭受臨終者的情緒波及,醫護人員都應「船過水無痕」,因為管子中間是空的。能如此安寧病房雖是末期患者個人死亡的地方,但換個角度說它也是互動熱絡人間最有生氣的角落。

陳世琦醫生又說:醫護人員的確該從與臨終者互動經驗中,學習耐心毅力,付出愛心、無怨無悔,陪伴臨終者走向生命的終點。正如《西藏生死書》提及:「當痛苦和悲傷的波浪爆破時,要與他們共同承擔接受、花時間和耐心的了解,會讓情緒慢慢退去,會讓臨終者回到真正屬於他們的莊嚴、寧靜和理智。」生命終究是要走向死亡。人生是一條從生到死的不歸路,但是人們仍須相信:任何臨終者在等待面對死亡的過程,正透過自己的省思沈澱,及家人親友醫療團隊所給予的關懷與照顧,使得他們的生命更加豐富,在等待死亡的生命時刻,對即將往生的人或是對活著的親人來說,都是一種積極的活。因為眾人的耐心陪伴、共同承擔,醫護團隊可以做為「奈何橋」生死兩岸的橋樑,協助往生者安心到達彼岸,讓遺族放心送別。(以上兩段節錄整理自1998年8月慈濟月刊)

面對死亡,不論臨終患者或親友,不必再有古人詩詞般的悲戚失落,「試看春殘花斷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弘一大師李叔同卻持反面的觀點:「蒼天憐幽草,人間愛晚晴」,雖然生命短暫有如蘇東坡的詩「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其實生與死是生命消長的自然現象,大部份人對生命的誕生都感到喜悅好奇,對生命的必然結果-死亡,卻避之唯恐不及。死,帶給人們的似乎是永久的分離,包括此生盡力付出、保存、爭取的財富名利、情緣等等似乎是永久的分離,以及生命不知去向的大疑問。所以臨終病患面對死亡的恐懼,親友可以用愛與體諒來解除其不安與痛苦,送終其實不必愁雲慘霧,臨終的體貼關懷是留給往生者的禮物,這樣死亡不再是生命的隕落,像是生命慧星劃過的拋物線,它隱藏永恆的人性的尊嚴與溫馨,永無止盡。給往生者一個祝福與祈禱,比你在一邊傷心難過要好得多,如何才能給往生者最大助益?唯有生者透視死亡的本質,坦然面對事實,將自己從哀傷的深淵中解放,才有辦法協助往生者得到依止。

「生死兩無憾」,如何在摯愛的親友罹患絶症,步上臨終的旅途,隨時面臨死亡的威脅時,仍然能以積極的態度,珍惜親人相聚的每一時段,並讓病人得以妥善規劃有限的生命旅程,不帶著生命的大缺憾離開人世。在面對生命的無常時,期待我們都能體察愛的重要性,隨時善待你所愛的人,並不吝惜的將愛意化為行動、言語,使彼此能夠分享關懷與喜悅,將每一天都當做是彼此相處的最後一天般的珍惜。因為只有愛能戰勝一切,讓生命成為永恆,也唯有愛能創造奇蹟,讓往生的靈魂得到安息皈依。

讓我們與臨終者共同接受「死亡教育」的洗禮,認知了解瀕死過程以及瀕死病人的各種問題和需求,以便給予處於生命最後階段的病人更好的協助。其次進一步思考:縱觀自己的一生,以便能為自己的死亡做準備,並瞭解每個人自身獨特之死。第三是學習關於失落的經驗和隨之而來的悲傷過程,我們將能在一個人他所摯愛的人死後幫助他。第四是協助週遭人群瞭解死亡是靈魂生命的另一種新生以及不必要的心理負擔。第五是致力消除死亡方面的禁忌,以便人們能自由地思考與談論瀕死和死亡的重要課題,並解決關於死亡的情緒問題。(此段參考節錄東京蘇菲亞大學Alfons Deeken教授)

用「生死兩無憾」的角度,來觀照人世間生命的緣起緣滅,離合聚散,是比較理性看待生命的方式,「生離死別」往往都是感性人生,有情人性中最難承受的重。當我們的生命捲入別人的生命,結合在一起時,會跟著上昇或沉淪。其中一個生命的結束,會影響到另一個生命的痛不欲生,心會被帶走,會無奈感傷,會震驚茫然,若有所失。其實上帝要把一個人帶走,是想擦乾他的眼淚,自然結束他在人間的恩怨苦樂,因為一個經過試鍊考驗的生命結束之後,上帝會在天國給他另一個新的生命,所以親人摯友生命的消失所造成的分離痛苦,應該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得到解放,不要再悲慟不捨,因為將來百年之後彼此一定會在天國以另一種形式相見。一般人最想逃避的是死亡,尤其是死亡的落寞孤寂,凡人多不敢面對死亡,把死亡當做一種禁忌。其實死亡也是我們生命的導師,人生因為有死亡,我們才知道將來要準備 如何死?才知道生命的短暫,與生命總有一天一定要終結的,所以才會珍惜生命,把握掬取像沙漏中一去不回的流沙一樣的有限光陰,才知道要如何好好的活下去,用智慧的利劍斬斷對死亡的畏懼,對生與死才會有更多領悟,從親人摯友傷亡的慘痛經驗中,學會尊重生命,體驗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生命的重創傷亡悲劇,也是人生歷程中活生生的生命教材,與讓人對生死、生命反思的資糧,藉此激發、再造生命的活力,走出失落悲傷的陰影,做好心靈的重建與生命信心的再啟動。

生命的凋零與人間未了情的割捨創痛,原屬人生中所必然面對的定數,人間情緣聚散本無常,而生命也是短暫無常,面對無常的到來,要有放下執著、直下承擔苦痛的勇氣與求生的堅強意志,在未抵達生命盡頭之前,絕不高豎白旗,仆地不起。而更令人遺憾的是有人在抱憾不捨中離去;有人在怨恨氣憤中死不瞑目。更不幸的是:有人選擇用慘烈的方式結束生命。也有的家屬為了不捨親人在病入膏肓、器官衰竭,失去意識,無藥可救時,堅持一定要插管急救,讓病人沒有尊嚴,不能在安寧療護中自然往生,死前還要活受罪,承受無謂的痛苦折磨,這些在在都是對往生者一種無心造成的殘酷罪業。其實對末期患者,知道病情無法治癒時,可以選擇更好的方式離開人世,多給予一份應有的尊嚴、關懷與撫慰,可以在生命的盡頭多一份圓滿和無憾。讓他們減少焦慮、憂懼、煩惱、痛苦,讓心靈能從容自在,是給末期病患生命的最佳禮物。而能了其心願、能得善終,能不痛苦拖命,協助他安心的往生淨土,是給往生者最好的道別與祝福。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滿觀人間的生與死

唐代詩人李白在「宴桃李春園序文」中提及:「天地、萬物之逆旅;光陰,百代之過客。」佛家認為生命是永恆不滅的,會在不同的時空中轉換,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不斷一世世的輪迴,在生死無盡的輪迴中,人間的愛只要真心的付出,生命就可以不朽。不管人生究竟是夢幻泡影,還是無常苦空,其實人生在世只要盡本分,努力付出,快樂活在當下,然後就可以問心無愧,安心死去。兩位高僧大德:廣欽老和尚「無來無去無煩惱」,安詳自在往生;李炳南大師臨去時仍「正念分明」、「一心不亂」。生命在聖經中被詮釋為「天主的行動」,人的肉體是天主常駐的殿堂,而人的生命是天主在人身上的行動。所以人的生命是天主的恩賜,輕賤生命的人有如離棄天主。因此生命要從自我認識瞭解生命的本質、來源,進而自我成長、自我整合,自我創造到自我超越,佈施分享生命的信望愛三德,才能圓滿的完成上帝賦予的神聖使命。圓滿的觀照人間的生與死。

滿觀法師她告訴我們:宇宙萬物萬事與生命的遞轉,無不依循「緣起緣滅」的法則,生死有如細胞的新陳代謝,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心有生、住、異、滅;就如時有春、夏、秋、冬。一切隨因緣起、隨因緣滅,這些都是宇宙自然法則,所以星雲大師說:「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看透了人生,就如承擔生命責任的布袋,布袋和尚每天背著人生包袱-布袋,依然「大肚能容,容卻人間多少事;笑口常開,笑盡古今多少愁」,所謂「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所以人生對家庭親人要學習放下,不需要互相牽掛與無形的拘絆,只要無常一到,真的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業就是佛家所說的「神識」。當我們了悟生命的本質,解脫對死亡的畏懼,視死亡為美好自然之事,才能真正了生脫死,才不會對死亡無知,在生死線上掙扎痛苦,才會更珍惜人生,及早做生涯規劃,對人生諸事做各種準備,也應對身體的搬家做準備,明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的道理後,更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才能「善心死」,搬個嶄新的好家。

相傳唐朝的圓澤法師,在他圓寂投胎之前,與好友李源相約十三年後在杭州天竺寺外與他的新生命相見,這個新生命竟是吹笛騎牛的牧童,而且唱了兩首生命的輪迴詩偈給他聽:「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已斷腸,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相傳明朝理學大哲王陽明,亦在金山寺見到自己前世的肉身-一具圓寂的老和尚未腐朽的身軀,與牆壁上老和尚預言身後世的詩偈:「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精靈閉後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雖然佛家講求生死的輪迴,但畢竟今生只有這一遭,而且青春的生命不會重來,一首流行民歌唱得淺顯貼切:「太陽下山、明天依舊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人生是無法彩排的,只能走一遭,就好像搭上一班人生列車,只能買單程,沒有來回票,啟航後就永不回頭。年輕歌手薛岳唱完「如果我還有明天」,不幸因肝癌而英年早逝,震撼人心的歌手張雨生譜下生命的絕唱:「我的未來不是夢」-「我從來沒有忘記我對自己的承諾,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也不幸因車禍夭逝。所以蔡瑛瑛說:「要盡心力盡本分積極的生活著,才會真正的熱愛人生,面對無常的到來,才能以坦然的態度告別人生。」佛偈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時度此身?」

「死亡是生命的大敵,但也是生命的摯友」。「死亡乃捨棄,當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人生是向死的存在」、「破除生與死的對立,才能擺脫死亡的束縛,超越死亡」這些生死哲言,可以讓我們悠遊自在的化解是非生死的對立,進而順應人生無常的流變。所以 許雅喬 博士說:「要消除生的煩惱,必須解消死的威脅;要了斷死的痛苦,必須泯除生的執著..。坦然面對死亡,將之轉化為生命的動力,因而能夠死而不亡。」當我們用開放的心靈,坦然面對生死的變化,邁向無生無死的境界,用更高的生命智慧,透視死亡的真相,才能對生死兼容並蓄後了無牽掛,進而掙脫死亡的枷鎖,超越死亡的執著,「齊生齊死」對生死等量齊觀,超越死亡的障礙。唯有「不著形相」、「真人不露」的人,才能看破事物的成敗利鈍,看淡人生的得失榮枯,超脫軀殼形體的限制,誠心面對外物變化,自可置生死於度外。學習莊子所說的「真人」,不「悅生惡死」,用宇宙無窮的時空去觀照生死。將生死視為宇宙生物自然的演化,出生不必歡欣鼓舞,死亡不必恐懼排斥,人的生命透視終極究竟,最後都和宇宙萬物融合為一體,所以莊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合為一體)。」當我們用達觀超然的心去面對大千世界,不受外物所役使,不被生死知見所困惑,才能超越生死;用通達無礙的心,逍遙自在的情,去面對世間的紅塵是非,消融生死的對立,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放下生死的執著與牽絆不捨,在生死交接的當下坦然豁達。有時生命的無常所呈現的是一種無奈,如果我們懂得透視因緣的生滅,那麼隨時可以解脫自在,邁向雪山飛狐陳怡岑所說的「我與天下眾生,生命與共」的境界。

在生死的輪迴中,其實死亡是在身軀肉體腐壞崩解之後,又是面對新生命重生的喜悅,肉體的死亡正是靈性生命另一個新生始業式。 鄭振煌 教授說:「要超越痛苦,達到生死解脫,必須把生和死視為一體,如果分成階段性來看,必然會對死產生恐懼與逃避,造成很大的傷害。」游祥洲也說:「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轉換的過程,生死一體,無需驚恐;往生意謂著此世煩惱負擔告一段落,又是一個全新生命歷程的開始。」生命可以隨時放下,但絕不輕言放棄,「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心地坦蕩、放下一切,「得意時滿懷感恩心,失意時滄海一聲笑」。說穿了,「世間」只不過是人類暫時存在,與物質的改變現象而已。而「生老病死」也只不過是人生的一種相續流轉的現象,也是身心自然改變的一種過程。「心美,看什麼都美」,如果我們能將生老病死的變異,與人生榮辱得失,不掛心頭,就可以擁有「般若智慧、心無罣礙」的快意人生,正如宋朝慧開禪師的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雖然人生道上形形色色,正如孔建國校長所說的:「有人歡笑滿行囊,有人愁苦填心房;有人眾星拱之,有人踽踽獨行;有人全程行畢,有人中道而止。...對於生命毋寧要抱持著一種尊重的態度。」人生原本苦樂相參,不必一味把人間視為苦海煉獄,轉換個角度,也可以把人生當作美如童話的詩篇,也可以當做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當我們不再失落沉淪,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培育自己心中的淨土,開墾荒蕪的生命花園,建立豁達的人生觀:1.要善生:好好活著 2.要善處:與家人親友同事好好互相扶持 3.要善終:讓生命有福報、有好的下場 4.要善因:要種善因、結善緣、才能得善果。因為佛經說:「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壞,因緣際遇時,果報還自受。」當我們對生死能大徹大悟、看開、識透、放下,生命就可以達到三國演義「卷前詩」空無虛圓的境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一個人如果能在生前有美好正確的宗教信仰,敬神愛人,正如基督教、天主教所謂「愛天主就是做天主所愛的事情,奉行祂的旨意,服從祂的聖召,活在契合愛神愛人的生活中」。這樣對死亡就沒有一絲一毫的恐懼,因為對有信仰的人來說:「死亡是蒙主寵召」,如同睡著一般,沒有恐懼,可以將痛苦轉化昇華,最後帶著對神與世人的感恩、感謝,帶著神與天使的祝福離開人世,而親人在世者,也能在死亡的傷慟中復原,進而獲得昇華的力量。

古往今來,有情眾生,每個人都在扮演人生大戲中的生旦淨末丑各種角色,重複在演出一齣齣生老病死、苦樂相參的悲喜劇,對生死的迷惘與無知,自古皆然,很多人應驗了「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的因果業報,李伯的春秋大夢,莊周的蝴蝶美夢,孔明的人生大夢,夢雖不同,但最後仍是一場人去樓空。要撫平心中的悲愴傷痛,唯有警醒世人恆念無常,日日極樂,時時開懷,在菩薩神明示現的無常中學到「人傷我痛」的慈悲情懷,領悟「眾生一體」,「民胞物與」的生命奧秘,在充滿變數的生活環境中,消除人性的隔閡、冷漠、貪婪、自私,發揚人性的情義與善良的永恆價值,讓良知與道德的生命在關懷、奉獻與服務、犧牲之中源遠流長。

名家「生死觀」綜合整理報導

王浴說:「人生的生老病死,無一不是無常,唯有體會無常才能放下,放下才能自在。」沈湘縈也說:「在親歷死亡後,死亡的威脅性與焦慮降低,可以提昇生命的活力與信念。在生還後對死亡的恐懼大為減少,不再輕易受到傷害,較會珍惜生命,增強生存的信念,重視生命的重要意義,較能面對生活中不可控制之事。」而西蒙(Seeman)認為:「死亡是一種知覺,是人類存在的一部分,伴隨人類的成長、發展,必須透過對知覺的了解,才能有效的協助人們處理死亡事件。」所以耶洛姆(Yalom)說:「死亡是無上的,是活得更好的條件。統整死亡概念可以拯救我們,而增加生命的意義與樂趣,經常思考面對死亡會有四種正向意義:1.生活更為充實 2.不會醉心於物質的滿足 3.生活更有目標 4.促進人格上的改變。」

因此韓楷檉說:「了解死亡概念有助於生活經驗的提昇,唯有統整死亡概念,才能成為生命的主人,了解存在的實質意義,才有創造性的改變,進而使生命活得更好。死亡是生命能量最後的休息狀態。既然人生無常,死是必然的過程,面對病與死,了解生命的本質,更能從死亡陰影中走出來,珍惜有限的生命,把握時間的限制。當人們坦誠的面對死亡事實時,死亡的焦慮恐懼大為降低,才能創造性的了解自己,獲得更美好的生活。」韓楷檉特別強調死亡觀念在心理輔導與治療上的重要性,他認為人們之所以刻意去躲避死亡的問題,係因在面對死亡的無助感會導致痛苦與孤單,而死亡諮商的目的在於幫助人們面對自己最後的死亡,適應所愛的人死去,及調適自己死亡的恐懼;並幫助當事人勇敢接受死亡的痛苦、孤單與悲傷,最後協助當事人將死亡經驗化為成長經驗。

慧開法師說:「生命之所以會輪迴流轉,乃因其不斷地自我污染;而生命之所以能解脫超越,乃因其不斷的自我淨化。」而斷除眾生的貪、瞋、癡、慢、疑...等無明煩惱,轉識成智,就是生命境界的提昇。有煩惱與污染,才會有生死的流轉,當我們做到了對生命的淨化與提昇,才能對生死解脫,達到「涅槃寂靜」的生命最高境界,這時候生命不再是「緣起緣滅」,而是「不生不滅」。所以慧開法師說:「對於出離生死的聖者而言,涅槃寂靜是生命的終極真實與終極目標。」他又說:「眾生的死亡並不完全是障礙,它讓我們有機會休息之後再出發,死亡是生命的一種轉換,不是終結,而是生命另一個開始。」對於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這本書中主張「人是向死的存在」,慧開法師認為那是建立在「一世論」的生命角度與觀點,把死亡當作人生全程的終點,從佛教三世因果的生命流轉立場與觀點來說,死亡是生命某一期分段的終點,或者是銜接前後世的轉捩點,所以慧開法師強調:「人已不再只是向死的存在,更是朝向生生不已的存在。」

慧開法師對生死提出三種境界:1.貪生怕死、自尋煩惱者,醉生夢死 2.厭離生死、斷除煩惱者,了脫生死 3.無畏生死、慈悲大願者,出生入死。有宗教靈修工夫成熟者,在臨終前的表現是「自知時至,身無病苦(不以病為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現前,如入禪定,安然往生。」他又說:「生命是必須自我承擔的責任與挑戰,因此無可逃避,必須勇於面對,雖然芸芸眾生視死亡是存在的夢魘與對生命的威脅,其實死亡可視之為回歸於安息,未必全然可悲。」慧開法師對死亡的啟示做出綜合結論:「對深思的哲學家而言,死亡是生命的必修課題、思維的資糧與智慧的泉源。對基督天主教使徒來說,生命是造物主的恩典,死亡是罪與罰的啟示、信仰的動力與救贖的契機。對佛教淨土宗行者來說,生命是業報的酬對,死亡是觀照的助緣,修持的激勵與往生的階梯。對佛教禪宗行者來說,生命是機緣的展現,死亡是參究的公案、發菩提心的動力與斷惑証真的契機。」

佛光山「普門」二三0期刊第八、九頁有兩段頗富哲理的「生死物語」:「生命之所以可敬,是因為生命之間有自然相通互動,彼此依存;生命之所以寶貴,是因為每一個生命乃累劫以來由於自然的因緣所成。所以我們生命應該順應自然,依照自己的根性,隨順因緣,隨遇而安,隨心自在,將小我融入大化之中,如此必能發揮生命的光與熱,體現自然與生命-物我一如的美妙。」「無量劫以來,生命在自然循環下歷經千生萬死。死固然是生的開端,生也是死的準備,所以生也未嘗生,死也未嘗死,有如薪盡火傳,生命之火不曾停熄;如更衣喬遷,生命的主人仍未嘗改變,所以古來的高僧大德-大事已眀、生死一如,他們順其自然,來去自在,隨緣應化的豐姿是多麼的灑脫豁達。生,是因緣生;死,是因緣滅。從聖義諦來看,無生也無死。因此禪門高僧不求了生脫死,只求明心見性。一旦開悟、泯除對待,剎那即永恆,煩惱即菩提,他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生死苦海在他們的眼中,有如片雲點太虛,微不足道。」

對於生死之事,聖嚴法師曾說過:「面對它,處理它,接受他,放下它。」他在「生與死的尊嚴」一文中提及:「眾生隨業流轉,生死都做不了主,但卻可以在活著時珍惜生命,盡今生的責任努力奉獻,成長自身智慧,提昇生命意義與品質,並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培養善根福德因緣。如此便能從隨業生死(生死做不了主、生死茫然、醉生夢死),到自主生死(清楚知道生與死,活要好好的活,死要勇敢的死),最後便可超越生死(解脫、徹底大悟,生不以貪為生,死不以怕為死)。」因此聖嚴法師認為「生死代表責任、權利、義務的告一段落」。

「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說:「死是個大迷霧,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死,但不知何時。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給予機會,向迎接出生一樣的為死亡做準備,死亡如同一面鏡子,生命的真實意義會反映在那上面,所以精神的傳統告訴我們要面對自己,讓自己清淨的活在觀照死亡接近死亡的感覺中,整理出生活的先後順序,了解無常的真相。」達賴喇嘛在「西藏生死書」的序文中說的很確切:「如果我們希望死得好,就必須學習如何活得好;如果我們希望死得安詳,就必須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養安詳。」「西藏生死書」的譯者 鄭振煌 教授認為:「要超越痛苦,達到生死的解脫,必須把生和死視為一體,如果分成階段性來看,必然會對死亡產生恐懼與逃避,造成很大的傷害。」

哲學大師海德格說:「逃避死亡的話題,只會使自己更遠離生命本質的真相。」所以柯瑞特說:「藉由死亡的必然終結,來反省生命的意義與重要的價值,並協助我們澄清、培養、肯定生命中基本目標與價值。」「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的主角-墨瑞教授告訴他的學生說:「生命最要緊的事,是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而生命大師佛朗克曾言:「我們不該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沉思來答覆,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覆。」所以慧開法師簡潔有力的強調:「人生的意義在不斷探索人生的意義。」正如慧開法師的人生十六字真言:「恩怨情仇、悲歡離合、生老病死、窮通禍福」一樣的簡單明瞭。而証嚴法師也說:「人生總是來來去去,不要一直鑽在牛角尖裡。要看淡自己的生死,也看開別人的生死;生死自然,瀟灑來去。人生的戲演完就下台,隨緣而去,不要執著牽掛。死只是捨此投彼,換一個生命再出生。生死要看淡一點,有一天的生命就有一天的責任。」因此宗教家馬丁.路德金說:「生命的意義是在於活得充實,而不是在於活得長久。」

人生要在絕望中找到希望,有人說:「與其無意義的受苦,何妨為痛苦找出意義。」所以哲學大師佛蘭克說:「人活著真正要關心的不是避苦尋樂,而是找到生命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人即使受苦,也要確信其受苦是有意義的。」印光大師不忌諱談死,甚至在房門上面貼個「死」字,天天以「死」期逼近,自勵精進,所以他說:「修道之人,不忘此字-『死』,則道業自成。」而大師密勒日巴說:「在死亡的恐懼中,我辛苦的爬上了山,再三思索死亡的時刻的不可逆料,我攻佔了不死、恆常的心性之城堡。如今對於死亡的一切恐懼都已經過去了。」哲學家紀伯崙也這樣敘述著:「如果你們真想看到死神的心靈,把你們的心門向著生命的身體敞開吧!因為生與死為一,有如江和海是一體。...只有當你自沉默的河水中飲水時,你才會真正地歌唱;當你已到了山嶺,你才開始向上爬;當大地要收回你的肢體時,你才會真正地舞蹈。」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生命教育的內涵統整

生命教育就是一門「教育生命」的人生最重要的學問,「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說:「年輕人接受各種各樣的教育,卻對於了解生命的整體意義以及與生存息息相關的主題茫然無知,有那件事比這件事還要諷刺的呢?」赫門‧海斯也說:「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並非我的責任,但是怎樣安排此生,卻是我的責任。」不重視生命教育的後果之一,有如 彭明輝 教授所說的:「一個人在權勢名利與地位追逐越成功,往往在人生智慧裡與善意的累積上愈貧乏。」,而阿魯豐斯‧德肯說:「生命教育乃是為了活得更好,為死所作準備的教育」為什麼要重視「生命教育」?孫效智和丘愛鈴兩位教授說:「因為它是探討生命中最重要的議題,並引領學生在生命實踐上探索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以知行合一為生命實踐的目標,促進倫理道德的實踐,和人格的健全發展,進而尊重和熱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才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激發生命的潛能,以建構多元的生命智慧和生命的終極關懷與實踐,人格的完整,靈性的提升和倫理道德的力行,以活出生命的光彩。」

生命教育的範圍非常廣泛,所以 孫效智 教授說:「生命教育不該只是自殺防治,生死教育、悲傷輔導,它更涉及安身立命與人生價值觀的建立,與人生哲學的生命終極關懷,以及倫理的思辨,所以生命教育的意義就是『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整合行動力』實踐知、情、意、行,提昇身心靈的教育。」 鄭石岩 教授等提出生命教育有六大課題:1.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樂觀進取、堅忍不拔的生命活力,才能面對挫敗、超越逆境。2.培養主動學習、解決問題、適應環境、情緒管理、自求生路,讓生命成長的能力。3.依據個人的根性因緣,例如:智能、體適能、性向、志趣與人格特質,先接納了解自己的潛能才華,自我肯定、建立自信,擴展自己個人的生涯出路,去實現發展自己的生命目標。4.從「關懷、負責、尊重、了解」為本質的愛德與生命智慧去建構人與家庭、學校、社會、環境、自然、工作職場的倫理規範,用修己善群的生活方式,建立人我的和諧與合作。並重視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發揮環境倫理,以及對自然界生命的接納關懷,解決生物與人己的生存問題。5.培養、欣賞、表達和分享的樂趣,重視快樂情緒養成教育,以及發揮生命的好奇心與創意,建立樂觀思考的模式、擴展開心果式的快樂生活經驗,不斷複製,以提高多元化的生活興緻。6.透過哲理、傳記、參訪、體驗,去領悟發現生命的意義,統整建立個人的生命價值系統,例如:對真理的發掘、發揮人道精神、關懷弱勢族群,對人類公平正義的奉獻,對社會人群的服務,從事急難救助、擔任生命的救援投手、心靈捕手、義工,拯救迷途羔羊、對卑微受創生命的照顧,對宗教哲理的服膺信守,發揚「精神、理性」生命的高貴情操。參透生命就能迎接生命逆境、挑戰生命的障礙,建立祥和的社會與自在的身心,讓自我生命豐悅光彩,發揮生命的價值,帶來生命行囊豐收的喜樂。

而 孫效智 教授等也提出了生命教育的三大領域:1.終極關懷與實踐;建構有意義的生死觀、有價值的價值觀,有哲理的人生觀,高尚正信的宗教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以確立人生整體的意義與方向。2.倫理的建構與道德的重整:對倫理價值的建立與認同和反思,對道德本質能力的培養與實踐力行,用生命經驗為基礎,去下「學、問、思、辨」與「擇善固執」的工夫,以掌握道德良知的判斷和構思道德原則的建立,在陷入「道德困境」與「道德兩難」的抉擇時,下達正確的道德判斷。透過理性思考與人生經驗去探討人性善惡的相對論,進而建立正確的道德理念。對好的系統價值觀予以傳承發揚、解構不合時宜、封建保守落後的舊思維包袱,對新的倫理道德議題提出反省批判。並與時俱進重新建構合乎人性、理性與時代趨勢新的倫理道德價值觀與體系。3.人格的統整與靈性發展:第一:深化人生觀與內化價值觀,將生命知識轉化為生命智慧,進而「誠於中,行於外」,整合生命的行動力。第二:統整「知、情、意、行」提昇身心靈各面向的生命境界, 追求真善美、圓融無礙的人生,它的理念是由「知行合一」進而邁向「從心所欲,不踰矩」的生命最崇高的目標。第三:重視:「理智與感情」均衡發展,「現實與理想」兼顧,做一個有人文素養、重視通識教育、涵詠真理、奉行正道、立身行事不違背公理、正義與人性、做一個人格完整的人,追求「心淨則國土淨」的心靈桃花源。

生命教育的內涵非常多元而具體,都可由生命的不同面向,做不同的論述;兹彙整如下:1.生命教育是要教人珍惜悅納生命,了解生命意義,發揮生命價值,實現生命成果,積極快樂生活,規劃個人生涯步驟與目標。2.生命教育在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融合,珍惜生命環境,在環境中應變求生,與天地萬物共存共榮,它著重天人合一的環境教育。3.生命教育在協助學生澄清價值理念,建構尊重人性尊嚴的價值體系,引導學生走出自己的路,活出自我的生命,超越生命困境,活出生命的色彩,認真過生活中的每一天。4.生命教育著重在:認識自己、尊重他人、珍愛大地,培養生命的智慧力、生活的實踐力,行為目標的執行力,塑造健全身心,承擔人生應盡的責任,讓個體生命從「自我認識」到「自我成長」、「自我實現」、以迄「自我超越」。5.生命教育在思索生命意義,提升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認識自我、愛己愛人、培養社會力,提昇群己和諧相處的能力。6.生命教育的重點在學習思考、推理、對話、辨證等溝通過程,體驗各種生活情境,藉服務眾生來成長自己,並懂得自愛愛人、自尊尊人、發揮人類大愛、關懷弱勢族群。7.生命教育的重心在培養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建立正確的家庭、社會、職場,人際網路的倫理觀,發揮有效的力行哲學去達成生活的實踐、生命的實現與美好生命意義的期許,培養高尚的情操,為生命找出口。8.生命教育要教導: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尊重、對生活智慧的吸收培養、對生命的多元智慧的認知、對生命的頓悟、自覺覺人、對信望愛生命信條的實踐與「終身服務學習」生命目標的確立。9.生命教育是要培養多元化能力:培養學生道德判斷的思辨力、在生活中實踐倫理道德的自省力、培養EQ情緒智商與人和睦相處的外緣力、以及發展各種生命智慧的潛能、了解生命價值的領悟力、到充分自我實現的人文關懷的實踐力。10.生命教育的架構是:首先將人生觀深化、將價值觀內化,統整「知情意行」,擴展生命的多元智慧,激發生命的多元潛能。其次是澄清生命的價值觀,建構人性的價值體系以保障人權。第三是營造兩性和諧、平等、尊重的互動模式、建立和諧共處的多元社會。第四是培養自我覺察、獨立思考、自我反省,學習開展生涯認知與生涯規畫的能力。11.生命教育是涵養深刻的生命領悟、敏銳的自覺自醒、內化的價值理念,以及「知情意行」的統整,和「感情與理智」的調和;更及於心靈創傷的治療、家庭暴力傷害的輔導、憤怒情緒的紓解,寬恕與道歉的學習,貪婪自私的化解,狹隘心胸的開解、性慾與情愛的分辨,同理與溝通能力的養成,人格的統整與靈性空間的擴展。12.生命教育的目標在:(1)讓人認識自我,發展潛能,強化人生信念與自我實現。(2)暸解生命的意義價值,進而尊重並熱愛自己與他人的生命以豐富生命的內涵。(3)培養正確的人生觀、陶冶健全人格,完成人生的責任與使命。(4)探討小我與大我,例如:自己與他人,人與環境自然之間的關係,並接受環境、社會合理的規範,以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適應人類社會生活。

結論:目前台灣地區暴力詐欺案件攀昇,殺人自殺率偏高,沉淪物慾、社會失秩序,知識經濟掛帥,人文關懷弱化,數十年來失衡的教育體制過度重視升學智育,忽略「德、體、群、美」四育,重視升學考科,排擠人文藝術通識課程,以升學率的高低做為學校辦學好壞的標準,因此製造了很多考試機器─成為知識技能的巨人,也是人文素養、生活上的侏儒。大多沒有生活智慧、 缺乏生命內涵自覺。這在在都是不重視「生命教育」的後果。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是人文關懷教育,是提昇品德操守、人格性靈,充實精神層面的教育,當然它更是「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教育。經典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就是器物,器的教育就是指「科技製造」「知識經濟」的教育,那只能帶給人類物質生活的滿足與氾濫。過度的物慾帶給人類是精神的空虛苦悶,社會失序沉淪、為解陷溺的社會人心於倒懸,必須強調注重「形而上」的道學─生命教育。最後再舉兩位學者對生命教育的內涵做註解。 孫效智 教授說:「生命教育就是在生死之間探討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並發展個人獨特的生命,實踐並活出天地人我共存共榮的和諧關係。」陳浙雲校長說:「生命教育重視:快樂而有效學習,啟發熱愛生命、尊重生命、關懷他人、珍惜萬物、敬仰天命、和諧自然的天性,以生命智慧創造自我理想,實踐自我需求,形塑一個明智、快樂、自在成功的適性生活。」

註:本文是作者統整鄭石岩、孫效智、紀潔芳、丘愛鈴、陳浙雲……等等諸位生命教育專家學者們的大作精華,並融入自己個人淺見。

如何在生死迷霧中出生入死

道家先哲莊子說:「人無不悅生惡死,生優於死。」如何對生死解惑對生死有正確的認知,同時矯正對死亡偏見的看待。在生死迷團中,千古以來在生死洪流中,除了人生三問:我為何生?我怎麼生?我如何活出生命的光采?也有死亡四問:我為何會死?我何時死?我怎麼死?我死後到何處去?你問生命如何出生入死?而生命卻要你在謎樣的人生中如何解開謎題,自行找出答案。莊子又說:「大塊〈即天地〉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所以丘愛鈴教授說:「生老病死的生命節奏,如同四季自然循環生生不息,對於生死我們無權選擇和逃避,但是從出生到死亡的每個日子,我們可以努力經營,讓有限的生命,呈現出無限的價值。」如此每一個人都可以快樂的活在當下,做一個樂觀進取、快樂的「生活家」,讓生命沒有遺憾。

印第安人有一句俗諺:「不要管什麼時候會死,讓每一天活得多采多姿,好像它是你人生的最後一天。」我們都是自然大地生命的一部份,有人說:「有死為何還要有生,是為了大家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如果我們用亮麗的筆觸彩繪生命,那麼生命就如同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所說的:「生有如夏花,死有如秋葉。」人生有如落葉化做春泥,回饋自己生長的大樹,遞演著生命的傳承。生命的歷程,如同樹葉由青嫩到枯黃,再到飄零,最後化作堆肥又再新綠。有一首民歌─西風的話,對生命終點的回饋做了最佳的註解:「花少不愁沒有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看出生命最後境界的開闊逍遙,美艷多姿。「精采過一生」譯者─黃迺毓在此書的導讀敘述道:「許多人都怕變老,害怕面對孤單寂寞,衰退病痛,甚至死亡,幸虧在身體老化的同時,智力和心靈可能日漸成熟,如果人們將人生的每個階段都當作學習良機,日子就會過得很精彩,享受每一個階段的人生樂趣,實實在在的活過了,即使老邁,也可以坦然面對死亡。」鄭曉江在超越生死一書中提及:生與死共匯為生命洪流,當我們能「安於生」、「順於死」,則生死兩無憾,生死兩幸福。

人的存在是偶然,死是必然,所以海德格說:「人是一種邁向死亡的存在。」生命其實就是「由生來彰顯死,由死來建構生」,「死亡乃捨棄」,當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死亡並非生命的大敵,其實生與死都是生命的連體嬰,一體兩面,人死後果真「一了百了」,「困境與壓力」,都將迎刃而解嗎?如何化解死亡的禁忌,讓男女老幼不再恐懼死亡,坦然接受自己或親人的生離死別,走出哀痛悲情的幽谷,迎接生命的藍天。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太上忘情,在面臨生死變化的關頭,表現出「達觀超然」的心態。所以看破生死的莊子,對生死有一番詮釋,他說:「要消除生的煩惱,須先解除死亡的威脅;要了斷死亡的痛苦,必先解除生的執著。」當我們能坦然面對死亡,就可以將死亡轉化為生命的動力,從此可以悠遊自在的化解生死的對立後,在破除生與死的對立自可擺脫死亡的束縛,而超越死亡,對生與死兼容並蓄。「生死一如」,當我們看淡了悟生死,安之若素,了然生死一體,不能切割,就不受死亡大限所影響,畢竟生只是生命藉著有形軀殼暫住於天地之間,死才是生命最後永恆的歸宿,當我們能「視死如歸」,對生命的「歸去來兮」,又有何好恐懼害怕?其實人類與萬物生命的生死消長,要視為宇宙天地間的自然法則與現象,內心就可以坦然面對。當我們超越生死執著,掙脫死亡的枷鎖,就可以邁向「忘生之得失,不厭惡死」的境界。

莊子的生死觀是「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死死生生,生生死死」,生為死做準備,死為生找出路,人生如「莊周夢為蝴蝶,羽化而登仙」三國演義諸葛亮也做了一場人生大夢:「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宋代詩人蘇東坡寫下生命七絕:「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東西指方向〉。」唐代古文大家韓愈到了晚年對生命的戀棧珍惜也寫下了「肯將衰朽惜殘年」的詩,雖然大家對生命的何去何從,杳然無知,但到了面臨死亡的前夕,無不更加珍惜生命的第二春,黃昏之戀,所以弘一大師李叔同寫出「蒼天憐幽草,人間愛晚晴」的詩句,宋朝詩人歐陽修對死亡前的生命終點站,寫下詩情畫意的生命境界:「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消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人生浪濤,有如「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當我們準備好了往生的資糧,就可以無懼生死,隨緣生死,心無牽絆罣礙,不會沉淪於自己與週遭親友的生死環節,不再執迷不捨沉溺生死苦海,心理治療大師弗蘭克說:「人為意義而生,人為意義而死,在受苦時,就能知道受苦的意義,則苦就不為苦」。只要苦海作舟航內心空明、反璞歸真,逍遙自在,自可消除生死的對立,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季潔芳教授說:「生死學的目的在探究死亡的情境與歷程,澄清生命價值的迷惘,以莊嚴態度面對死亡,並為死亡做好準備。引導青年學子降低對死亡的恐懼、逃避等負面看法,培養坦然積極的態度面對死亡,在面臨往後生命困境時,會有較成熟周延的因應。」在面對親人死亡所造成的哀痛、失落,能調適轉念,培養正面的積極的看待方式,走出心中的陰影。所以死亡教育目的在彰顯生命的真義,藉著死亡課題,探討死亡的價值與意義,讓個人的生與死都有尊嚴,建立健康的死亡概念與正面的死亡態度,消除死亡禁忌的恐懼,並讓人反思生命的有限,更加會把握人生。人生是有週期性的,不管能否輪迴,生死本乃一體,唯有探究死亡真象,對生死有更多的認知和體驗,才能冀望活得更好,更提升生命的價值,更可以防止自殺的悲劇一再發生,其實自殺的人無法「一了百了」解決生命的問題,自殺的人在死後的世界,乃是靈魂牽絆痛苦的延續。丘愛鈴教授說:「死亡教育目的在啟發學生:在生老病死的生死循環中,肯定生命、欣賞生命、激發潛能,培養生命智慧,與病共舞,走出死亡的悲傷,從生命的挑戰中,開創自我生命的價值,在生老病死中:對生歌頌,對老尊榮,對病共舞,對死禮讚。」這樣才可以從生到死,了無遺憾。

生死的比重,重時重如泰山,輕時輕如鴻毛,生命的輕重,端看你如何看待。不管輕重,但總不能放棄自己的生命,也不能踐踏他人的生命。沉迷於五濁惡世的世俗社會,深陷五欲六塵的泥淖,小心,死亡之神不會忘記你,遲早會向你招手,雖然你可以樂不思蜀忘記死亡。不要成為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筆下的「小氣財神」,賺了大錢卻苛薄寡恩,成為一毛不拔的守財奴。人不要在死後被上帝評鑑為:「除了成為賺錢的機器以外,什麼功能價值也沒有」。這就印証了聖經所說的:「即使你賺得了全世界,卻失去自己的靈魂,又有什麼好處?」小氣財神在做完「死亡大夢」醒後,才改變了一生的人格特質,知道要追求公平正義,懂得回饋感恩,發揮大愛,為世人奉獻。所以凡人必須正視死亡,回溯一生,才能真正用心服務,關懷世人,提昇生命境界,追求有意義與價值的生命。

在生死大洋的驚濤駭浪中,鐵達尼號沉船事件,將是人類史上最淒美最令人歌頌的「生命故事」。當鐵達尼號大郵輪撞到冰山沉沒之際,眾人在死神面前驚恐亂竄,而一群天主教徒卻隨著神父安詳祈禱,坦然接受意外的天災人禍帶來的死亡,他們心中認為該是歸去,安息主懷的時候到了。另有一群有音樂素養的小提琴家、樂師,在人生最後一程,依然做最後的奉獻,發揮生命的剩餘價值,在吞噬他們的大浪前彈奏出最優美的生命輓歌。而鐵達尼號男主角傑克選擇為愛情犧牲,他將求生的惟一一塊浮板讓給他的女朋友蘿絲逃生,他凍死在北大西洋冰冷的海水之前,囑咐女友答應生死訣別前的要求,那就是:「不管未來的人生如何變化,妳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彙整可歌可泣的『生命故事』寫真

故事一:用腳飛翔的音樂天使─『蓮娜‧瑪莉亞』

蓮娜‧瑪莉亞生於西元一九六八年,出生地是北歐瑞典,畢業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是音樂學院的高材生,曾兩度來台獻唱,她的一生被喻為「用腳飛翔的女孩」,她創造出無臂單腳、快樂用心過活的生命奇蹟。她一生下來就沒有雙臂,而且左腿只有右腿一半長度,但是她會用長短不一、不健全的雙腳做很多事,因為她沒有「萬能的雙手」,所以她會用腳彈琴、打毛線、打電腦,會用腳煮飯、夾筷子吃飯;她也會用腳畫圖、游泳;用腳開車、學裁縫;更誇張的是她的游泳技巧一流,還獲得殘障世界盃奧運四項金牌,她的勇敢堅毅創造出不平凡多采多姿的人生。她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從小苦練雙腳,向自己殘障的身軀挑戰。 她不畏歧視,她的一生沒有悲苦哀傷,只有歡笑喜樂,她發揮生命高昂的鬥志,造就自己圓滿健全的生命,樹立了「殘而不廢」的生命典範,目前她在世界各國到處巡迴獻唱,用她迷人的笑容、天使般的歌喉,像開心果一樣撫慰世人,給人間帶來平安喜樂,她的生命就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光芒四射,她已活出生命的光采和豔麗。

故事二:在痛苦中體會生命的芬芳─口足畫家『謝坤山』

口足畫家謝坤山,他在一場職業災害,觸到高壓電,導致手腳的肌肉神經組織壞死,必須截去雙手和一隻腳。一場災變、讓他的身軀重度殘障,也因此改變了他的一生,為生命找出口,他艱辛的用口足彩繪他的人生理想,終於成為一個有名的「口足畫家」。謝坤山他的內心沒有不平不滿,他也不會怨天尤人,他創造了「在不幸中學會感恩」的生命典範。他說:「常以感恩心來看待事情,感恩讓我學習、讓我體會,不要拿我們所擁有的,去襯托別人所沒有的。願大家能以寬廣的心去面對一切人事物,並且牢記在生命的轉彎處,仍有無限光明。在一件事的得與失兩面中,我們要想還擁有什麼?而不是失去什麼。」所以他又說:「人生有很多轉彎(改變)處,懂得如何轉彎相當重要。」面對無常多變的人生,謝坤山用平常心去面對,突破逆境,坦然面對。他裝了一隻義肢的腿,傷口的後遺症,有時傷口還會流膿、隱隱作痛,但他長期的忍耐這種一般人難以承受的痛楚,他只得苦中作樂,他說:「痛,才感覺生命的存在。」痛苦激發他成長上進的動力,他走路一拐一拐行動不便,仍然奔波各地,在很多學校、社團演講,現身說法,鼓舞振奮人心,走出來去自如的「生命如來」。謝坤山勉勵年輕人與殘障的朋友:「不要只看你失去的部份,因為:人生即是福,惟人不知足、人生能幾時,不要不知足。」他也常到醫院去向身心殘障或災變被火紋身或臉部燒燙傷失去生命意志的人開導,他說:「看看我現在身軀不全的樣子比你們還要慘,但我還是活得很快樂,並且知足感恩,你們更應該有勇氣好好的活下去才是。」

故事三:用愛和喜悅來寫生命歷史─口足畫家『楊恩典』

口足畫 家楊恩典 小姐,她一出生的時候就沒有雙手,她的父母可能擔心她長大後,沒有雙手可能無法生存養活自己,就忍痛的將她丟棄在高雄岡山菜市場的垃圾桶裡讓她自生自滅,後來被發現後送到六亀教養院,由一對善心的牧師夫婦把她撫養長大,一般人很難想像沒有一雙手的小女生如何過日子,將來要如何養活自己,為了求生,學習一技之長,她立志要成為一個口足畫家,千里迢迢的從高雄趕赴台北拜師學畫,第一次因為沒有手按電鈴,不得其門而入,她不灰心,第二次拜師是用口含著筷子去按門鈴才登門入室。她在軟弱挫折、困難不如意時、經常禱告、自我調適,在她的內心世界裡,只有愛,沒有恨,她一點也不會怨恨父母,也不會抱怨身體殘缺的悲慘命運,她常對著年輕人演講,細數她成長的喜悅,忘卻逆境殘缺的痛苦,勉勵他們「善用雙手」,不要用雙手去為非作歹、逞強鬥狠;不要用雙手來飆車、害人害己,她的立身行事給茫茫沒有目標的青年很大的啟示,她的臉上經常散發迷人的笑容,像極了蒙娜麗莎永恆的微笑,她最喜歡唱「愛的真諦」這首歌,她用「愛」而不是「恨」來寫她的生命歷史,也對「困境是美好人生的開始,成功永遠躲在挫折後面」這句人生哲理做印証。

故事四:五體不滿足卻活出生命豪氣─『乙武洋匡』

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學生「乙武洋匡」,也是在出生的時候沒有雙手,但是他仍然可以藉著輪椅代步,上山下海,寫作演講,在唸大學的時候就上電視,當節目主持人,運動打球、生活作息樣樣自在不輸常人,他把自己天生形體的殘障做一番異於常人的解讀,一般人往往抱怨造物者上天太不公平,但是他卻將自己身體的缺陷視為「上帝給他的最好的禮物」,從殘障中更可以體會人生,領悟生命的可貴,要付出更多,發揮更大的生命潛能才能生存立足,「身殘而心不殘」,身體的殘障完全阻礙不了他發揮超乎常人的生命價值,發揮更大的光與熱,追求圓滿而沒有缺陷的人生,他雖然「五體不滿足」,但卻活出生命的豪氣,散發生命的芬芳。

故事五:罕病天使用蹣跚的步履活出輕盈精采的人生─『楊玉欣』

人間罕見天使,漂亮寶貝的楊玉欣,她在亮麗的雙十年華前夕,突然罹患罕見疾病─遠端肌肉萎縮症,全世界只有30個病例,是無藥可救的不治之症。現實巨大病痛的打擊幾乎讓她痛不欲生、難以招架。面對身心靈的震撼起伏,她和所有的罕病病友一樣,穩住生命的節奏,與基因缺陷不全的生命韻律共舞,在挫敗打擊、蹣跚的步履中「大躍進」,活出輕盈精采的豪邁人生。以病苦為師,他們以肉身貼近不治之疾,和病魔做肉搏戰,不只能同理病苦,又具有為他人共同分擔苦難的善心,在基因突變不全導致身軀重大缺陷中,看見他們具足圓滿的生命精髄,放下內心的不平不滿,在人生變調的苦難歲月中,將生命的苦澀轉為甜美的佳釀,活出平安喜悅的期盼與心靈自由的追求。他們替人類承擔生命演化帶來的風險,是為人類帶來美好未來的天使。

楊玉欣多年來無怨無悔,以切身之痛,鼓舞「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一群罕病病友,擔任罕見疾病基金會的代言人,身體力行、勇於承擔付出,讓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愛發光綻放。一群折翼的天使、他們不因身罹絕症,而放棄自己的生命,反而活出比身體正常的我們更有意義的人生,他們在身心煎熬的痛苦歲月中,苦中作樂,見證在人生逆旅中產生的生命韌性與活力。所以罕病病友家長林錦貴說:「沒有缺陷,就看不到完美;沒有痛苦,就體會不出快樂。殘障的人其實是大地的精靈,是歡樂的使者。」有他們的存在,才能提昇遺傳基因醫學科技的研究發展,讓人類的生存明天會更美好。聖嚴法師也說:「他們與陪伴的雙親家人都如人間菩薩,增加人間的溫暖,發揚人性的光輝。」耶穌基督也說:「胎生疾病,不是他與祖先父母犯罪,這病是要彰顯上主的榮耀。」目的是讓少數人背負承擔人類生命的十字架,讓他們用苦難歲月的雕刀,去刻劃雕塑比常人更艱苦卓絕的圓熟生命。聖嚴法師在「絕地花園」一書的序文中說:「菩薩示現病苦,讓我們體會生命中隨時都可能與病、苦、與人力無法挽回的遭遇交手。」同時也見證:「苦難的歲月,象徵上帝為病苦纏身的人,偽裝的祝福;經歷人生的風霜雨雪,才能彰顯生命果實的甜美。」

楊玉欣與罕病病友他們無法改變基因缺陷、形體不健全的命運,但是他們勇於改變心態去面對命運,用放下、釋懷、喜悅自在的心靈去面對殘缺的人生,用高昂的生命鬥志與基因病魔作殊死戰;用愛來快遞解凍人類面對苦難時候的冰天雪地。楊玉欣這一位有如燃燒的火鳥、浴火中的鳳凰,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罕見天使」,她面對生命的痛楚仍能談笑風生,手腳肌肉無力,不斷的摔跤,還是勇敢的爬起來。多年來,面對絕症,仍然笑容可掬,歌聲甜美,每天精進不已,發揮生命的最大能量,無懼死亡威脅,努力的工作、創作和陪伴罕病患友。她無暇為自己不幸的遭遇悲苦,她只想為罕病患友多盡心力,對「不幸感恩,對痛苦容忍」,在她的生命中得到見証和昇華,因為她對當下的生命與人間的至情更為珍惜,而且充滿感激。楊玉欣的生命故事是罕病病友心中的向日葵,透過她對生命歷程的分享,讓罕友走出生命幽谷,尋覓生命中天堂的方向,在坎坷不順的病苦人生際遇中披荊斬棘,留下可歌可泣的生命詩篇,拓展心靈的視野,給世人一份對生命的珍惜與鼓舞的力量。

『貛的禮物』一書讀後心得

『貛的禮物』這本書是一本寓言式的兒童繪本故事書,作者是蘇珊.巴蕾,本書主要是敘述主角「貛」在動物世界的大家庭中,安詳的面對身軀的衰老變化,看淡生死,一生以行善助「人」為禮物,毫無所求,無怨無悔的付出,在死後獲得動物家庭所有成員,如:土撥鼠、狐狸、青蛙、兔子等的永恆追思與懷念。可見「心中有愛」,萬物必然有情,天地之間才能產生美善的循環與慈悲喜捨的互動。

貛的死亡以做夢時靈魂出竅,身體變輕,快速飛翔,飛進生死門的時光隧道,最後褪下軀殼,擺脫自己殘障老弱衰病的身軀,獲得靈魂的自由永生。「貛」與「歡」諧音,應有歡樂的意函,樂其生,順其死,年輕時身心健康,努力付出,發揮助人為樂的大愛,年華老去時,「老年多病獨登台」五體不滿足,亦覺生命可貴,也不覺死亡恐懼,沒有不平不滿,不求世間回報,自生自滅,自由自在邁向凋零。綜觀「貛」的一生,遺留「互助」的美德,讓人追思懷念,牠創造了一個「給予」的人(貛)生,而非「抓取」的人(貛)生,牠的一生,可以用二十字真言,做為生命世界的典範:「以逸處世事,以笑看紅塵,以閒立天地,以樂助眾生」。

所以,我們要學「貛」的一生毫無所求的付出,不必在乎付出的愛有否被辜負,因為有生命的愛泉源源不絕,我們才能超越生活中的亂石險灘,看淡生命的得失榮枯。有捨才有得,付出大愛,得到肯定懷念,因為只有「利他」才能成就自己。從「貛」的一生行誼,告訴我們做人要知足、惜福、感恩,並要廣結善緣、積德行善。我們應該感悟到「肯付出就是造福,不執著才是智慧」,唯有「福慧雙修」才是人間聖哲菩薩。實踐「貛」的生命理念,就是日積月累不斷的發揮善心,種下善因,才會有美麗新世界的大同遠景可以預期,因為歲月不饒人,所以行善發心要趁早。從「貛」的心態,可以看出生命的表裡虛實,因為「那可以花花看的是世面,不可以草草耕的是心田」。同時也告知萬物之靈的人類「在進德修業中成長自己,在服務奉獻中成就他人」、「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最高價值的生命標竿。

「貛」和「歡」應有同音必同義的道理,所以應該有「歡喜融合」、「同體共生」、「尊重包容」的共同理念,所以凡人們也可以學習貛的人(貛)格特質:「慈悲智慧」,一生才能圓滿自在。努力的透視、歸納演繹,貛有「三心」:1.清淨心 2.歡喜心 3.佈施心。學習牠的清淨心,可以去除人性不當的習氣,頓悟一切事理;學習貛的歡喜心,可以沒有「我」、「執」的煩惱,不會對人「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不會作繭自縛。學習貛的佈施心,可以斷絕人類的貪念,廣植福田,激發生命的大愛。

中國古代大哲人莊子對生命的定義是:「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死也是另一種生命的延續,生為死做準備,死為另一種新生找出路。貛死後,靈魂出竅,脫離形體,獲得永生,人類亦應取法貛對生命的看待方式,面對生死不憂不懼、不疑不惑。對肉身的消滅,人生的何去何從,「看開看淡」「識透放下」,轉念可以成智,人生到最後的覺悟不但「來匆匆,去匆匆」,而且「來空空,去空空」,「南柯一夢任覺中」,效法「貛」能對生命的自覺,在面對生死煩惱中解脫自在,生死隨緣任性。其實人生隱含著「無常苦空」的特質,唯有「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識得透」,才可以擺脫一切的妄念執著,咀嚼生命「苦中作樂,以苦為樂」清安自在的芬芳。

臨去秋波,「老貛貛」,沒有人類「老番顚」的心態,牠的心靜如止水,用平靜歡喜的心面對一切的人事物,有如宋代哲人程顥「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貛)同」的境界,生命的盡頭,有如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悠然自在往生。亦如宋朝詩人蘇東坡的「定風波詞」:「回首向來蕭瑟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亦如:「竹影掃階風不動,月輪映沼水無痕」(對聯),更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那樣清明空靈;生命的結束,能臻於弘一大師「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理想境界,將是生命的最佳果報。

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精采過一生』一書讀後心得

『精采過一生』這是一本童繪本的故事書,作者是芭貝.柯爾,本書是以一對孫子女的問話:「爺爺奶奶為何你們的頭是禿的、皮膚是皺的」為起頭,對應祖父母在出生的小時候也是禿頭皮皺。由此開始重頭敘述兩位主角-爺爺奶奶,從嬰幼時期,到「人不輕狂枉少年」的青少年狂飆期,以及讀書就業生活情況,到彼此共同打拼成家立業、育兒生女,到兒女長大外出謀生,一直到當了爺爺奶奶以後退休。敘述一生由絢爛歸于平淡的生涯際遇,最後以幻想兩老死去後,六道輪迴不知要投胎轉世何種生物?結果竟然轉世為兩隻雞,還彼此互問「這是誰出的鬼主意?」作結。

  天主把「生命力」給我們,我們把「衰老」還給天主;同時天主把「日子」當禮物給我們,我們必須把「成長」當禮物,送給天主。同理;我們生成怎樣,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而我們長成怎樣,是我們給上帝的禮物。人生有時像一本書,不管是好書或壞書,可讀性高不高,要怎麼讀,要怎麼寫,要留下什麼,都是自己作主,不管是否叫好叫座,每一個人從出生當下,一直到死亡那一刻,都是在寫自己生命的歷史。所以人人應該用心去做生涯規劃,實踐信望愛的生命信條,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生命的輪迴有如「昨日樹上葉,今朝落地泥;生死難錯開,不如觀自在」,生命的長河有如四季的流轉,花開花謝,「試看春殘花斷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人到了垂暮之年才會領悟「紅樓夢」石上偈的詩境:「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取作奇傳。」

  生命有如「日出日落」,即使是由「絢爛歸于平淡」,它都是一篇美麗的詩篇,上帝賜給我們生命,在人生舞台上,祂不在乎我們扮演什麼角色,不在意我們演的是悲劇或喜劇,祂只希望我們扮演好應扮的角色;勇於承擔生命的責任,快樂積極的活在當下,祂不在乎我們如何裝飾生命的外表,祂重視的是要我們填飽生命的內容。祂希望我們在生命中找到走進天堂的鑰匙,並帶著喜悅的心,回到祂的身旁,安息主懷,讓生命獲得永生。

  其實每個人都是天主的肖像,每個人的身心都是天主長駐的殿堂,不可任意毀傷,生命是天主的恩賜,祂給了我們生命的同時,就附加給我們修己善群、善度今生的責任。將生命最繁華的歲月落實在自然真誠與樸實的生活中,不斷的學習靜思、試煉,重整旗鼓、揚帆待發,讓生命高歌奏凱。人生不論遭遇如何,不論成敗得失,都是終身學習,都是人生的功課,只要在人生的行囊中不斷累積生命活力所展現的豐姿回眸,超越人生旅程中的失意困頓,儲存信心、勇氣、毅力的生命資糧,生命的花朵必定多采多姿的綻放。

  生命有如花開花落,恰似宇宙自然的生滅幻化。在漫長的生命長河,跋涉叢山峻嶺的生命高峰,必須以痛苦為階,才能攀登人生心靈的最高峰,「歷經坎坷心淳淡,常睹風雲性達觀」,豐碩的生命成果是「活在當下,做你自己,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所締造的。處於茫茫的風塵,生息於無常的世間,要能透識無常,接受無常。無法接受無常,視無常為人生命運的常態,就無法接受生命,因此心靈就得不到開啟和成長。任誰都沒有辦法選擇人生的遭遇,那我們就隨緣生活,隨喜而作,隨遇而安,用悅樂的心靈譜唱生命的樂歌。人生可以如唐朝詩人杜牧爬山那樣的寫意:「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詩名:山行)生命的境界要如大自然界的萬物一樣自得其樂,自在成長,無憂無礙,有如宋朝理學家程顥的詩境:「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亦如數年前往生的大陸高僧趙樸初死前的三十二字「生死告白」:「生固欣然,死亦無憾,花開花落,流水不斷,我今何有,誰與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一切隨緣起隨緣滅,人生瀟灑走一回,樂天知命,無牽無掛。

  快樂的活著,就是一種希望,一種幸福,不論境遇身心的順逆與無常,諦觀人生要活出自我,不要被自己打敗,要以更寬廣的心去面對世間的一切人事物,在生命的轉彎處要牢記:轉念就是福。對於人生的得失,要想我還擁有什麼,而不是計較我失去什麼。將任性執著的酸澀釀成真誠的分享和祝福,「從淡泊中滋生喜樂,從無求中體認清淨;從無我中踐履慈悲;以服務奉獻取代享受佔有,用大愛真誠無悔對待一切」,精采過一生,生命才有動力,生存才俱意義。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一書讀後心得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是一本兒童生死教育的名著,透過文字與人物繪圖的結合,詮釋面對親人死亡的幼兒心靈與思考模式以及壓抑情緒的釋放。這本書的作者是艾蜜麗‧弗莉德,她的筆下的主角是童稚的「布魯諾」,有著一張圓月臉,天真無邪的穿梭在往生的祖父的喪禮前後,而插畫繪圖的畫家是傑基‧格萊希,他以棕色的畫面為基調,以粗獷的線條,繪出親長故去,面對死亡的情節做陪襯。這本書榮獲 1.德國繪本大獎 2.德國最美麗的圖畫書獎 3.德國驢耳朵雜誌不同凡響獎 4.世界最美麗的圖畫書獎 5.萊比錫傑出藝術作品獎等五項大獎。在這本童繪本中以爺爺去世過程為主題,藉著親人間的許多對話幫助主角─小布魯諾疏導他心中的疑惑。如果教師能在融入教學課程中、或家長能在親子互動交談中分享諸如「爺爺有沒有穿西裝?」有關生死教育童繪本中的故事,則小孩遇到喪親之痛時,會有較多的適應力和心理上的準備。

這本書的開場白是主角布魯諾面對只看到皮鞋看不見躺在高大棺材裡的爺爺自問有無穿西裝為起頭,藉著爺爺去世的過程舖陳他心中疑惑的生死連環結:他不相信沙飛說的爺爺離開我們,因為他躺著沒走;爺爺在睡覺,根本沒死。他要參加喪禮,要瞭解埋葬爺爺和遊戲中的「藏起」有否不同?就像沙飛說的像在睡覺,只是永遠醒不起來嗎?為何爺爺活著的時候沒辦過如此盛宴大餐聚會。透過父母與沙飛的對話,還搞不清楚「人從來處來,人從去處去的人生到底何去何從?」到底是身體在墓地,還是靈魂在天堂,還是兩者都是,他懷疑靈魂是否為另一個爺爺。父親給他一個裝有爺爺相片的紙盒,讓他對爺爺的相貌長記心頭、音容宛在,並告訴他說:「爺爺雖死,但他活在我們的記憶中。」

喪親之痛後的小布魯諾仍在屋內屋外找尋爺爺的芳蹤與印象,景物依舊,但人事已非,只得憑弔過去,藉回憶懷念彼此的對談。在他稚嫩的心靈,仍抱憾爺爺尚未教他釣魚卻撒手人寰不說再見,一聲不響的消失,讓他孤獨的等待,而難過得哭起來。他用他的「童言童語」和父親對話生命的死期與天堂中的靈魂。喪期過後小布魯諾與父母回復一般正常的生活,有空時會到爺爺的墳墓去為花朵澆水,向爺爺訴說心事,在父母的哀傷輔導與時間的沖淡,撫平了他胸中的刺痛與感傷。故事情節委婉動人栩栩如生,在作者艾蜜麗的筆下寫出一般少年兒童在喪親時的心靈共相,內心的疑惑、生氣、悲痛、孤獨與回復等心境的轉折,實為一本不可多得、至情至性的兒童生死教育的佳作。

由本書主角小布魯諾與父母的應對互動,我們應該重視:當兒童碰到親人死亡時,父母長輩應該協助兒童如何應對、面對,例如病情與死亡訊息的告知,是否參與照顧病人、是否參加葬禮、喪禮,小孩對生死疑問的回答,以及喪事之後如何為孩子做哀傷的心靈輔導慰藉,在在都是生死教育的重要課題。因為如果父母親不忌諱死亡,沒有過度保護小孩,能對死亡做公開陳述探討,必要時,如孩子有能力時給他有機會參與重病親人的照顧,讓孩子參加喪禮、葬禮,幫助孩子瞭解並接受死亡的事實,共同分擔哀傷和思念。而葬禮前後宜有家人專責照顧小孩,從旁關照他的心情與情緒反應,並做適時適切輔導,對參加葬禮會害怕或排斥有恐懼心理者,可尊重孩子的決定,以及特異言行舉止的包容,平日做好兒童生死教育,一旦孩子面臨死亡事件,將不至於恐懼不安,會以較健康的心態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