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滿觀人間的生與死

唐代詩人李白在「宴桃李春園序文」中提及:「天地、萬物之逆旅;光陰,百代之過客。」佛家認為生命是永恆不滅的,會在不同的時空中轉換,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不斷一世世的輪迴,在生死無盡的輪迴中,人間的愛只要真心的付出,生命就可以不朽。不管人生究竟是夢幻泡影,還是無常苦空,其實人生在世只要盡本分,努力付出,快樂活在當下,然後就可以問心無愧,安心死去。兩位高僧大德:廣欽老和尚「無來無去無煩惱」,安詳自在往生;李炳南大師臨去時仍「正念分明」、「一心不亂」。生命在聖經中被詮釋為「天主的行動」,人的肉體是天主常駐的殿堂,而人的生命是天主在人身上的行動。所以人的生命是天主的恩賜,輕賤生命的人有如離棄天主。因此生命要從自我認識瞭解生命的本質、來源,進而自我成長、自我整合,自我創造到自我超越,佈施分享生命的信望愛三德,才能圓滿的完成上帝賦予的神聖使命。圓滿的觀照人間的生與死。

滿觀法師她告訴我們:宇宙萬物萬事與生命的遞轉,無不依循「緣起緣滅」的法則,生死有如細胞的新陳代謝,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心有生、住、異、滅;就如時有春、夏、秋、冬。一切隨因緣起、隨因緣滅,這些都是宇宙自然法則,所以星雲大師說:「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看透了人生,就如承擔生命責任的布袋,布袋和尚每天背著人生包袱-布袋,依然「大肚能容,容卻人間多少事;笑口常開,笑盡古今多少愁」,所謂「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所以人生對家庭親人要學習放下,不需要互相牽掛與無形的拘絆,只要無常一到,真的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業就是佛家所說的「神識」。當我們了悟生命的本質,解脫對死亡的畏懼,視死亡為美好自然之事,才能真正了生脫死,才不會對死亡無知,在生死線上掙扎痛苦,才會更珍惜人生,及早做生涯規劃,對人生諸事做各種準備,也應對身體的搬家做準備,明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的道理後,更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才能「善心死」,搬個嶄新的好家。

相傳唐朝的圓澤法師,在他圓寂投胎之前,與好友李源相約十三年後在杭州天竺寺外與他的新生命相見,這個新生命竟是吹笛騎牛的牧童,而且唱了兩首生命的輪迴詩偈給他聽:「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已斷腸,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相傳明朝理學大哲王陽明,亦在金山寺見到自己前世的肉身-一具圓寂的老和尚未腐朽的身軀,與牆壁上老和尚預言身後世的詩偈:「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精靈閉後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雖然佛家講求生死的輪迴,但畢竟今生只有這一遭,而且青春的生命不會重來,一首流行民歌唱得淺顯貼切:「太陽下山、明天依舊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人生是無法彩排的,只能走一遭,就好像搭上一班人生列車,只能買單程,沒有來回票,啟航後就永不回頭。年輕歌手薛岳唱完「如果我還有明天」,不幸因肝癌而英年早逝,震撼人心的歌手張雨生譜下生命的絕唱:「我的未來不是夢」-「我從來沒有忘記我對自己的承諾,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也不幸因車禍夭逝。所以蔡瑛瑛說:「要盡心力盡本分積極的生活著,才會真正的熱愛人生,面對無常的到來,才能以坦然的態度告別人生。」佛偈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時度此身?」

「死亡是生命的大敵,但也是生命的摯友」。「死亡乃捨棄,當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人生是向死的存在」、「破除生與死的對立,才能擺脫死亡的束縛,超越死亡」這些生死哲言,可以讓我們悠遊自在的化解是非生死的對立,進而順應人生無常的流變。所以 許雅喬 博士說:「要消除生的煩惱,必須解消死的威脅;要了斷死的痛苦,必須泯除生的執著..。坦然面對死亡,將之轉化為生命的動力,因而能夠死而不亡。」當我們用開放的心靈,坦然面對生死的變化,邁向無生無死的境界,用更高的生命智慧,透視死亡的真相,才能對生死兼容並蓄後了無牽掛,進而掙脫死亡的枷鎖,超越死亡的執著,「齊生齊死」對生死等量齊觀,超越死亡的障礙。唯有「不著形相」、「真人不露」的人,才能看破事物的成敗利鈍,看淡人生的得失榮枯,超脫軀殼形體的限制,誠心面對外物變化,自可置生死於度外。學習莊子所說的「真人」,不「悅生惡死」,用宇宙無窮的時空去觀照生死。將生死視為宇宙生物自然的演化,出生不必歡欣鼓舞,死亡不必恐懼排斥,人的生命透視終極究竟,最後都和宇宙萬物融合為一體,所以莊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合為一體)。」當我們用達觀超然的心去面對大千世界,不受外物所役使,不被生死知見所困惑,才能超越生死;用通達無礙的心,逍遙自在的情,去面對世間的紅塵是非,消融生死的對立,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放下生死的執著與牽絆不捨,在生死交接的當下坦然豁達。有時生命的無常所呈現的是一種無奈,如果我們懂得透視因緣的生滅,那麼隨時可以解脫自在,邁向雪山飛狐陳怡岑所說的「我與天下眾生,生命與共」的境界。

在生死的輪迴中,其實死亡是在身軀肉體腐壞崩解之後,又是面對新生命重生的喜悅,肉體的死亡正是靈性生命另一個新生始業式。 鄭振煌 教授說:「要超越痛苦,達到生死解脫,必須把生和死視為一體,如果分成階段性來看,必然會對死產生恐懼與逃避,造成很大的傷害。」游祥洲也說:「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轉換的過程,生死一體,無需驚恐;往生意謂著此世煩惱負擔告一段落,又是一個全新生命歷程的開始。」生命可以隨時放下,但絕不輕言放棄,「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心地坦蕩、放下一切,「得意時滿懷感恩心,失意時滄海一聲笑」。說穿了,「世間」只不過是人類暫時存在,與物質的改變現象而已。而「生老病死」也只不過是人生的一種相續流轉的現象,也是身心自然改變的一種過程。「心美,看什麼都美」,如果我們能將生老病死的變異,與人生榮辱得失,不掛心頭,就可以擁有「般若智慧、心無罣礙」的快意人生,正如宋朝慧開禪師的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雖然人生道上形形色色,正如孔建國校長所說的:「有人歡笑滿行囊,有人愁苦填心房;有人眾星拱之,有人踽踽獨行;有人全程行畢,有人中道而止。...對於生命毋寧要抱持著一種尊重的態度。」人生原本苦樂相參,不必一味把人間視為苦海煉獄,轉換個角度,也可以把人生當作美如童話的詩篇,也可以當做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當我們不再失落沉淪,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培育自己心中的淨土,開墾荒蕪的生命花園,建立豁達的人生觀:1.要善生:好好活著 2.要善處:與家人親友同事好好互相扶持 3.要善終:讓生命有福報、有好的下場 4.要善因:要種善因、結善緣、才能得善果。因為佛經說:「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壞,因緣際遇時,果報還自受。」當我們對生死能大徹大悟、看開、識透、放下,生命就可以達到三國演義「卷前詩」空無虛圓的境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一個人如果能在生前有美好正確的宗教信仰,敬神愛人,正如基督教、天主教所謂「愛天主就是做天主所愛的事情,奉行祂的旨意,服從祂的聖召,活在契合愛神愛人的生活中」。這樣對死亡就沒有一絲一毫的恐懼,因為對有信仰的人來說:「死亡是蒙主寵召」,如同睡著一般,沒有恐懼,可以將痛苦轉化昇華,最後帶著對神與世人的感恩、感謝,帶著神與天使的祝福離開人世,而親人在世者,也能在死亡的傷慟中復原,進而獲得昇華的力量。

古往今來,有情眾生,每個人都在扮演人生大戲中的生旦淨末丑各種角色,重複在演出一齣齣生老病死、苦樂相參的悲喜劇,對生死的迷惘與無知,自古皆然,很多人應驗了「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的因果業報,李伯的春秋大夢,莊周的蝴蝶美夢,孔明的人生大夢,夢雖不同,但最後仍是一場人去樓空。要撫平心中的悲愴傷痛,唯有警醒世人恆念無常,日日極樂,時時開懷,在菩薩神明示現的無常中學到「人傷我痛」的慈悲情懷,領悟「眾生一體」,「民胞物與」的生命奧秘,在充滿變數的生活環境中,消除人性的隔閡、冷漠、貪婪、自私,發揚人性的情義與善良的永恆價值,讓良知與道德的生命在關懷、奉獻與服務、犧牲之中源遠流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