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滔滔熱血壯山河 (台灣乙未抗日史詩)

【節錄自1980年《學園文粹》P.273(台灣謳歌)】
作者:顏培元(國文教師)



一、  寶島頌
大哉台灣!民族革命的搖籃;承中原之道統,接續「成仁取義」的心傳。侷處華疆東南隅;挽狂瀾於既倒,做中流之砥柱。偉哉台灣!巍巍叠翠;山川壯麗,一衣帶水;喚醒中華國魂,維繫文化於不墜。美哉台灣!地靈人傑;飽經三紀憂患,不為利誘、不為勢劫。緬懷先民忠烈;不屈不撓、寫下光輝燦爛史頁。我華夏冑裔,東渡來台;承先啟後,繼往以開來。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念茲在茲,精誠砥礪。國格當偉壯,奮勇以圖強;而迄今:顯威東海,榮樂無疆。
二、  往事知多少(老成歸去來;更留典型在)
遠溯中華歷史五千年…尚書禹貢記:台灣稱「島夷」,屬揚州;方士徐福(秦代)入東海,台灣曰「瀛洲」;三國(魏蜀吳)孫權遣衛溫,渡海東征稱「夷洲」;隋煬(帝)令陳稜,泛海東伐名「流求」;元代成宗暨世祖,剿撫並用入版圖;順帝置司屬泉洲;稱「台(灣)」始在(顏)思齊據土後。因有一說:盛產飴糖的海灣,故名之曰「台(飴)灣」。在明朝末葉,「歐洲列強」的船隊,出現於驚濤駭浪的婆娑之洋,駛向美麗的「福爾摩沙」。倭寇、佛朗機(葡萄牙人)虎視眈眈;海盜吳平、林道乾、曾一本、林鳳等崛起一時,而漳(州)、泉(州)、潮(州)、汕(頭)地方的中國子民;亦不再是逐波臣般的流浪;不再是匆匆來去的貿易經商。而是:驅除台灣亙古以來的荒涼;…來台定居;闢地千里;以育子民。漳州的顏思齊,率壯士、招飢民;北港登岸後,設寮寨,築城安平港;撫番墾殖並作。思齊既沒立(鄭)芝龍;劫糧、增兵、禮賢下士;濟貧劫富;後受明廷招撫。清兵入關國事變,只可惜:見利忘義;芝龍降清絕台去;台灣遂為西(班牙)、荷(蘭)殖民地。
而今澎湖殘留一古碑,碑上記:沈有容諭退紅毛番。天啟二年,歷史又重演:荷蘭再度陷澎湖,建城堡、奴華人,將東印度公司的醜名,做為經濟侵台的先鋒,總兵俞咨皋不畏「荷蘭礮樓堅如鐵」三次進兵把帥俘;紅毛乞降退澎湖。不料乘虛而入、築城台灣府。「始知芝龍揖盜因;晚節不保有貳心。空枉何楷靖海策;遂掀漢人抗暴荷。」芝龍舊部郭懷一:以孤孽之心,行抗暴之志。荷人煽番反恢復;漢人在台遭盡屠。幸:天不絕台;民族英雄鄭成功,天縱之英才。在安平港外,樓船鼓戰;終於驅荷蘭。鄭成功起橫逆,父降、主亡、母自盡。乃:赴聖廟祭告先師;慷慨悲歌謀匡復。哭焚儒巾與藍衫,從此:一介書生棄文從武。利害不能動其心,以堅貞自持;議和、勸降、威脅與利誘,不能移其志。遂統民族光復軍;矢志反清復明。隆武帝賜姓朱;永曆帝晉封延平主(延平郡王)。養兵十餘萬,戰艦數千計。念切中興,為恢復大業鞠躬盡瘁。抱孤忠、奉正朔;足貶千秋頑懦。奮起金廈、躍馬中原。誰知悉:金陵師喪緩兵計;十年經營毀在旦夕。遂聚眾議闢東都;繪成赤嵌城外受降圖。卅八年來紅毛的枷鎖;終於擺脫。安平登陸後;撫番、設官府;尚法治;乃至通洋貿易;一時並起。真可謂:「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做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豪傑(完人)」。
可哀一是:國姓中道崩殂,功業未竟。其子鄭經立;參軍陳永華從旁輔弼。以王佐之才,當艱危之局。置明倫、立孔廟、定科考、設學校。可哀二是:鄭經又早殁,人事不和啟敗兆;明鄭內部:有叔侄之爭;有兄弟相殘。再加上:權臣用事;施琅降清反逆。雖得天時、佔盡地利;也難挽國祚傾覆指日。施琅三奏征台逞私怨;督侯(劉)國軒血戰失澎湖。可歎是:在台鄭軍:「數十萬人齊解甲,兵不血刄庸懦降;延平尚有中原志,克塽豈無故國傷?」諸鄭議降後,寧靖王自縊殉國難;五妃從死節烈揚。明祚的喪鐘雖已敲響;但:懷忠蹈義之士,仍以忠義相尚。為維護大漢正統;天地會為鄭成功始創。繼述修整之功,首推陳近南;誓滅清朝,扶大明江山。以萬人合心;以「萬」為姓;共結聯盟表真心。爾後合計:反清四十起;不是飢寒,而為豎旗。有:康熙時、朱祐龍、吳珠的諸羅起義;劉却的茄冬營反擊。乾隆時:林爽文的起義,彰化誅殘,陳周全的抗暴,攻佔鹿港。嘉慶時:楊兆、高夔的淡水起義。道光時:楊良彬、吳邦英擧事於鳳山;林永春起義於噶瑪蘭。黃文潤、李通起義於淡水。張貴、陳冲起義於鳳山。而起義豎旗於嘉義;更是前仆後繼。有:張丙、許贛成、江見、吳允、沈知。咸豐時:響應內地太平軍,有:林恭、李石佔鳳山;嘉義洪紀豎旗應。吳瑳、林文英據瑪蘭;黃威襲基隆。更有戴潮春、林日成起義於彰化。民族革命運動怒潮澎湃、四處激盪;宛如鹿耳門前一波波嗚咽的浪花。
十九世紀殖民主義的風暴,猶似一支犀利的雕刀;將列強的侵擾;刻劃在福爾摩沙島。有:「英人之役」:道光廿一年,英軍犯基隆、進彰化;壯哉守軍!三戰三捷殺英寇。有:「美船之役」:同治六年,美船陷礁登陸,生番戕害;於是不分清紅皂白;美艦二艘攻台。有:「日軍之役」:同治十三年,琉球難民事件起;日軍藉口征台、焚殺牡丹社番去。有:「法軍之役」:光緒十年、十一年,法軍登陸進犯;劉銘傳親督將士,展開抗法保衛戰。法將孤拔戰殁,終被守軍擊退。外患日亟,內部開發亦無已。台灣建省之功,應賴:沈葆楨植基於先,劉銘傳完成於後;丁日昌、吳讚誠瘁力接辦,功不可沒。沈葆楨二次來台,膽識、氣魄兼備;整頓軍政、開山撫番建首功。招墾採礦、增置郡縣;綱擧目張、規劃深遠。劉銘傳練洋操、倡准旅;築鐵道、建台省,創中國未有之奇;曾立勛名,聲績懋著;後遭掣肘,毅然潔身而去。在其任上:內撫生番行保甲,外籌防務;辦團練、計軍費、清理財賦。才氣無雙、身當台難;一生英雄胆。另外值得一提是:阿里山番、殺人馘首的惡習,在通事吳鳳殺身成仁的遺風中被斬滅;更是家戶傳誦而不絕。(下篇接乙未抗日史詩《滔滔熱血壯山河》)

台灣史蹟知多少

《國小社會科  教學檔案》

作者:顏培元(生命教育網路作家)


一、  寶島頌
大哉台灣!民族革命的搖籃;承中原之道統,接續「成仁取義」的心傳。侷處華疆東南隅;挽狂瀾於既倒,做中流之砥柱。偉哉台灣!巍巍叠翠;山川壯麗,一衣帶水;喚醒中華國魂,維繫文化於不墜。美哉台灣!地靈人傑;飽經三紀憂患,不為利誘、不為勢劫。緬懷先民忠烈;不屈不撓、寫下光輝燦爛史頁。我華夏冑裔,東渡來台;承先啟後,繼往以開來。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念茲在茲,精誠砥礪。國格當偉壯,奮勇以圖強;而迄今:顯威東海,榮樂無疆。
二、  往事知多少(老成歸去來;更留典型在)
遠溯中華歷史五千年…尚書禹貢記:台灣稱「島夷」,屬揚州;方士徐福(秦代)入東海,台灣曰「瀛洲」;三國(魏蜀吳)孫權遣衛溫,渡海東征稱「夷洲」;隋煬(帝)令陳稜,泛海東伐名「流求」;元代成宗暨世祖,剿撫並用入版圖;順帝置司屬泉洲;稱「台(灣)」始在(顏)思齊據土後。因有一說:盛產飴糖的海灣,故名之曰「台(飴)灣」。在明朝末葉,「歐洲列強」的船隊,出現於驚濤駭浪的婆娑之洋,駛向美麗的「福爾摩沙」。倭寇、佛朗機(葡萄牙人)虎視眈眈;海盜吳平、林道乾、曾一本、林鳳等崛起一時,而漳(州)、泉(州)、潮(州)、汕(頭)地方的中國子民;亦不再是逐波臣般的流浪;不再是匆匆來去的貿易經商。而是:驅除台灣亙古以來的荒涼;…來台定居;闢地千里;以育子民。漳州的顏思齊,率壯士、招飢民;北港登岸後,設寮寨,築城安平港;撫番墾殖並作。思齊既沒立(鄭)芝龍;劫糧、增兵、禮賢下士;濟貧劫富;後受明廷招撫。清兵入關國事變,只可惜:見利忘義;芝龍降清絕台去;台灣遂為西(班牙)、荷(蘭)殖民地。
而今澎湖殘留一古碑,碑上記:沈有容諭退紅毛番。天啟二年,歷史又重演:荷蘭再度陷澎湖,建城堡、奴華人,將東印度公司的醜名,做為經濟侵台的先鋒,總兵俞咨皋不畏「荷蘭礮樓堅如鐵」三次進兵把帥俘;紅毛乞降退澎湖。不料乘虛而入、築城台灣府。「始知芝龍揖盜因;晚節不保有貳心。空枉何楷靖海策;遂掀漢人抗暴荷。」芝龍舊部郭懷一:以孤孽之心,行抗暴之志。荷人煽番反恢復;漢人在台遭盡屠。幸:天不絕台;民族英雄鄭成功,天縱之英才。在安平港外,樓船鼓戰;終於驅荷蘭。鄭成功起橫逆,父降、主亡、母自盡。乃:赴聖廟祭告先師;慷慨悲歌謀匡復。哭焚儒巾與藍衫,從此:一介書生棄文從武。利害不能動其心,以堅貞自持;議和、勸降、威脅與利誘,不能移其志。遂統民族光復軍;矢志反清復明。隆武帝賜姓朱;永曆帝晉封延平主(延平郡王)。養兵十餘萬,戰艦數千計。念切中興,為恢復大業鞠躬盡瘁。抱孤忠、奉正朔;足貶千秋頑懦。奮起金廈、躍馬中原。誰知悉:金陵師喪緩兵計;十年經營毀在旦夕。遂聚眾議闢東都;繪成赤嵌城外受降圖。卅八年來紅毛的枷鎖;終於擺脫。安平登陸後;撫番、設官府;尚法治;乃至通洋貿易;一時並起。真可謂:「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做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豪傑(完人)」。
可哀一是:國姓中道崩殂,功業未竟。其子鄭經立;參軍陳永華從旁輔弼。以王佐之才,當艱危之局。置明倫、立孔廟、定科考、設學校。可哀二是:鄭經又早殁,人事不和啟敗兆;明鄭內部:有叔侄之爭;有兄弟相殘。再加上:權臣用事;施琅降清反逆。雖得天時、佔盡地利;也難挽國祚傾覆指日。施琅三奏征台逞私怨;督侯(劉)國軒血戰失澎湖。可歎是:在台鄭軍:「數十萬人齊解甲,兵不血刄庸懦降;延平尚有中原志,克塽豈無故國傷?」諸鄭議降後,寧靖王自縊殉國難;五妃從死節烈揚。明祚的喪鐘雖已敲響;但:懷忠蹈義之士,仍以忠義相尚。為維護大漢正統;天地會為鄭成功始創。繼述修整之功,首推陳近南;誓滅清朝,扶大明江山。以萬人合心;以「萬」為姓;共結聯盟表真心。爾後合計:反清四十起;不是飢寒,而為豎旗。有:康熙時、朱祐龍、吳珠的諸羅起義;劉却的茄冬營反擊。乾隆時:林爽文的起義,彰化誅殘,陳周全的抗暴,攻佔鹿港。嘉慶時:楊兆、高夔的淡水起義。道光時:楊良彬、吳邦英擧事於鳳山;林永春起義於噶瑪蘭。黃文潤、李通起義於淡水。張貴、陳冲起義於鳳山。而起義豎旗於嘉義;更是前仆後繼。有:張丙、許贛成、江見、吳允、沈知。咸豐時:響應內地太平軍,有:林恭、李石佔鳳山;嘉義洪紀豎旗應。吳瑳、林文英據瑪蘭;黃威襲基隆。更有戴潮春、林日成起義於彰化。民族革命運動怒潮澎湃、四處激盪;宛如鹿耳門前一波波嗚咽的浪花。
十九世紀殖民主義的風暴,猶似一支犀利的雕刀;將列強的侵擾;刻劃在福爾摩沙島。有:「英人之役」:道光廿一年,英軍犯基隆、進彰化;壯哉守軍!三戰三捷殺英寇。有:「美船之役」:同治六年,美船陷礁登陸,生番戕害;於是不分清紅皂白;美艦二艘攻台。有:「日軍之役」:同治十三年,琉球難民事件起;日軍藉口征台、焚殺牡丹社番去。有:「法軍之役」:光緒十年、十一年,法軍登陸進犯;劉銘傳親督將士,展開抗法保衛戰。法將孤拔戰殁,終被守軍擊退。外患日亟,內部開發亦無已。台灣建省之功,應賴:沈葆楨植基於先,劉銘傳完成於後;丁日昌、吳讚誠瘁力接辦,功不可沒。沈葆楨二次來台,膽識、氣魄兼備;整頓軍政、開山撫番建首功。招墾採礦、增置郡縣;綱擧目張、規劃深遠。劉銘傳練洋操、倡准旅;築鐵道、建台省,創中國未有之奇;曾立勛名,聲績懋著;後遭掣肘,毅然潔身而去。在其任上:內撫生番行保甲,外籌防務;辦團練、計軍費、清理財賦。才氣無雙、身當台難;一生英雄胆。另外值得一提是:阿里山番、殺人馘首的惡習,在通事吳鳳殺身成仁的遺風中被斬滅;更是家戶傳誦而不絕。(下篇接乙未抗日史詩《滔滔熱血壯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