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生命教育的內涵統整

生命教育就是一門「教育生命」的人生最重要的學問,「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說:「年輕人接受各種各樣的教育,卻對於了解生命的整體意義以及與生存息息相關的主題茫然無知,有那件事比這件事還要諷刺的呢?」赫門‧海斯也說:「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並非我的責任,但是怎樣安排此生,卻是我的責任。」不重視生命教育的後果之一,有如 彭明輝 教授所說的:「一個人在權勢名利與地位追逐越成功,往往在人生智慧裡與善意的累積上愈貧乏。」,而阿魯豐斯‧德肯說:「生命教育乃是為了活得更好,為死所作準備的教育」為什麼要重視「生命教育」?孫效智和丘愛鈴兩位教授說:「因為它是探討生命中最重要的議題,並引領學生在生命實踐上探索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以知行合一為生命實踐的目標,促進倫理道德的實踐,和人格的健全發展,進而尊重和熱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才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激發生命的潛能,以建構多元的生命智慧和生命的終極關懷與實踐,人格的完整,靈性的提升和倫理道德的力行,以活出生命的光彩。」

生命教育的範圍非常廣泛,所以 孫效智 教授說:「生命教育不該只是自殺防治,生死教育、悲傷輔導,它更涉及安身立命與人生價值觀的建立,與人生哲學的生命終極關懷,以及倫理的思辨,所以生命教育的意義就是『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整合行動力』實踐知、情、意、行,提昇身心靈的教育。」 鄭石岩 教授等提出生命教育有六大課題:1.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樂觀進取、堅忍不拔的生命活力,才能面對挫敗、超越逆境。2.培養主動學習、解決問題、適應環境、情緒管理、自求生路,讓生命成長的能力。3.依據個人的根性因緣,例如:智能、體適能、性向、志趣與人格特質,先接納了解自己的潛能才華,自我肯定、建立自信,擴展自己個人的生涯出路,去實現發展自己的生命目標。4.從「關懷、負責、尊重、了解」為本質的愛德與生命智慧去建構人與家庭、學校、社會、環境、自然、工作職場的倫理規範,用修己善群的生活方式,建立人我的和諧與合作。並重視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發揮環境倫理,以及對自然界生命的接納關懷,解決生物與人己的生存問題。5.培養、欣賞、表達和分享的樂趣,重視快樂情緒養成教育,以及發揮生命的好奇心與創意,建立樂觀思考的模式、擴展開心果式的快樂生活經驗,不斷複製,以提高多元化的生活興緻。6.透過哲理、傳記、參訪、體驗,去領悟發現生命的意義,統整建立個人的生命價值系統,例如:對真理的發掘、發揮人道精神、關懷弱勢族群,對人類公平正義的奉獻,對社會人群的服務,從事急難救助、擔任生命的救援投手、心靈捕手、義工,拯救迷途羔羊、對卑微受創生命的照顧,對宗教哲理的服膺信守,發揚「精神、理性」生命的高貴情操。參透生命就能迎接生命逆境、挑戰生命的障礙,建立祥和的社會與自在的身心,讓自我生命豐悅光彩,發揮生命的價值,帶來生命行囊豐收的喜樂。

而 孫效智 教授等也提出了生命教育的三大領域:1.終極關懷與實踐;建構有意義的生死觀、有價值的價值觀,有哲理的人生觀,高尚正信的宗教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以確立人生整體的意義與方向。2.倫理的建構與道德的重整:對倫理價值的建立與認同和反思,對道德本質能力的培養與實踐力行,用生命經驗為基礎,去下「學、問、思、辨」與「擇善固執」的工夫,以掌握道德良知的判斷和構思道德原則的建立,在陷入「道德困境」與「道德兩難」的抉擇時,下達正確的道德判斷。透過理性思考與人生經驗去探討人性善惡的相對論,進而建立正確的道德理念。對好的系統價值觀予以傳承發揚、解構不合時宜、封建保守落後的舊思維包袱,對新的倫理道德議題提出反省批判。並與時俱進重新建構合乎人性、理性與時代趨勢新的倫理道德價值觀與體系。3.人格的統整與靈性發展:第一:深化人生觀與內化價值觀,將生命知識轉化為生命智慧,進而「誠於中,行於外」,整合生命的行動力。第二:統整「知、情、意、行」提昇身心靈各面向的生命境界, 追求真善美、圓融無礙的人生,它的理念是由「知行合一」進而邁向「從心所欲,不踰矩」的生命最崇高的目標。第三:重視:「理智與感情」均衡發展,「現實與理想」兼顧,做一個有人文素養、重視通識教育、涵詠真理、奉行正道、立身行事不違背公理、正義與人性、做一個人格完整的人,追求「心淨則國土淨」的心靈桃花源。

生命教育的內涵非常多元而具體,都可由生命的不同面向,做不同的論述;兹彙整如下:1.生命教育是要教人珍惜悅納生命,了解生命意義,發揮生命價值,實現生命成果,積極快樂生活,規劃個人生涯步驟與目標。2.生命教育在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融合,珍惜生命環境,在環境中應變求生,與天地萬物共存共榮,它著重天人合一的環境教育。3.生命教育在協助學生澄清價值理念,建構尊重人性尊嚴的價值體系,引導學生走出自己的路,活出自我的生命,超越生命困境,活出生命的色彩,認真過生活中的每一天。4.生命教育著重在:認識自己、尊重他人、珍愛大地,培養生命的智慧力、生活的實踐力,行為目標的執行力,塑造健全身心,承擔人生應盡的責任,讓個體生命從「自我認識」到「自我成長」、「自我實現」、以迄「自我超越」。5.生命教育在思索生命意義,提升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認識自我、愛己愛人、培養社會力,提昇群己和諧相處的能力。6.生命教育的重點在學習思考、推理、對話、辨證等溝通過程,體驗各種生活情境,藉服務眾生來成長自己,並懂得自愛愛人、自尊尊人、發揮人類大愛、關懷弱勢族群。7.生命教育的重心在培養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建立正確的家庭、社會、職場,人際網路的倫理觀,發揮有效的力行哲學去達成生活的實踐、生命的實現與美好生命意義的期許,培養高尚的情操,為生命找出口。8.生命教育要教導: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尊重、對生活智慧的吸收培養、對生命的多元智慧的認知、對生命的頓悟、自覺覺人、對信望愛生命信條的實踐與「終身服務學習」生命目標的確立。9.生命教育是要培養多元化能力:培養學生道德判斷的思辨力、在生活中實踐倫理道德的自省力、培養EQ情緒智商與人和睦相處的外緣力、以及發展各種生命智慧的潛能、了解生命價值的領悟力、到充分自我實現的人文關懷的實踐力。10.生命教育的架構是:首先將人生觀深化、將價值觀內化,統整「知情意行」,擴展生命的多元智慧,激發生命的多元潛能。其次是澄清生命的價值觀,建構人性的價值體系以保障人權。第三是營造兩性和諧、平等、尊重的互動模式、建立和諧共處的多元社會。第四是培養自我覺察、獨立思考、自我反省,學習開展生涯認知與生涯規畫的能力。11.生命教育是涵養深刻的生命領悟、敏銳的自覺自醒、內化的價值理念,以及「知情意行」的統整,和「感情與理智」的調和;更及於心靈創傷的治療、家庭暴力傷害的輔導、憤怒情緒的紓解,寬恕與道歉的學習,貪婪自私的化解,狹隘心胸的開解、性慾與情愛的分辨,同理與溝通能力的養成,人格的統整與靈性空間的擴展。12.生命教育的目標在:(1)讓人認識自我,發展潛能,強化人生信念與自我實現。(2)暸解生命的意義價值,進而尊重並熱愛自己與他人的生命以豐富生命的內涵。(3)培養正確的人生觀、陶冶健全人格,完成人生的責任與使命。(4)探討小我與大我,例如:自己與他人,人與環境自然之間的關係,並接受環境、社會合理的規範,以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適應人類社會生活。

結論:目前台灣地區暴力詐欺案件攀昇,殺人自殺率偏高,沉淪物慾、社會失秩序,知識經濟掛帥,人文關懷弱化,數十年來失衡的教育體制過度重視升學智育,忽略「德、體、群、美」四育,重視升學考科,排擠人文藝術通識課程,以升學率的高低做為學校辦學好壞的標準,因此製造了很多考試機器─成為知識技能的巨人,也是人文素養、生活上的侏儒。大多沒有生活智慧、 缺乏生命內涵自覺。這在在都是不重視「生命教育」的後果。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是人文關懷教育,是提昇品德操守、人格性靈,充實精神層面的教育,當然它更是「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教育。經典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就是器物,器的教育就是指「科技製造」「知識經濟」的教育,那只能帶給人類物質生活的滿足與氾濫。過度的物慾帶給人類是精神的空虛苦悶,社會失序沉淪、為解陷溺的社會人心於倒懸,必須強調注重「形而上」的道學─生命教育。最後再舉兩位學者對生命教育的內涵做註解。 孫效智 教授說:「生命教育就是在生死之間探討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並發展個人獨特的生命,實踐並活出天地人我共存共榮的和諧關係。」陳浙雲校長說:「生命教育重視:快樂而有效學習,啟發熱愛生命、尊重生命、關懷他人、珍惜萬物、敬仰天命、和諧自然的天性,以生命智慧創造自我理想,實踐自我需求,形塑一個明智、快樂、自在成功的適性生活。」

註:本文是作者統整鄭石岩、孫效智、紀潔芳、丘愛鈴、陳浙雲……等等諸位生命教育專家學者們的大作精華,並融入自己個人淺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