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貛的禮物』一書讀後心得

『貛的禮物』這本書是一本寓言式的兒童繪本故事書,作者是蘇珊.巴蕾,本書主要是敘述主角「貛」在動物世界的大家庭中,安詳的面對身軀的衰老變化,看淡生死,一生以行善助「人」為禮物,毫無所求,無怨無悔的付出,在死後獲得動物家庭所有成員,如:土撥鼠、狐狸、青蛙、兔子等的永恆追思與懷念。可見「心中有愛」,萬物必然有情,天地之間才能產生美善的循環與慈悲喜捨的互動。

貛的死亡以做夢時靈魂出竅,身體變輕,快速飛翔,飛進生死門的時光隧道,最後褪下軀殼,擺脫自己殘障老弱衰病的身軀,獲得靈魂的自由永生。「貛」與「歡」諧音,應有歡樂的意函,樂其生,順其死,年輕時身心健康,努力付出,發揮助人為樂的大愛,年華老去時,「老年多病獨登台」五體不滿足,亦覺生命可貴,也不覺死亡恐懼,沒有不平不滿,不求世間回報,自生自滅,自由自在邁向凋零。綜觀「貛」的一生,遺留「互助」的美德,讓人追思懷念,牠創造了一個「給予」的人(貛)生,而非「抓取」的人(貛)生,牠的一生,可以用二十字真言,做為生命世界的典範:「以逸處世事,以笑看紅塵,以閒立天地,以樂助眾生」。

所以,我們要學「貛」的一生毫無所求的付出,不必在乎付出的愛有否被辜負,因為有生命的愛泉源源不絕,我們才能超越生活中的亂石險灘,看淡生命的得失榮枯。有捨才有得,付出大愛,得到肯定懷念,因為只有「利他」才能成就自己。從「貛」的一生行誼,告訴我們做人要知足、惜福、感恩,並要廣結善緣、積德行善。我們應該感悟到「肯付出就是造福,不執著才是智慧」,唯有「福慧雙修」才是人間聖哲菩薩。實踐「貛」的生命理念,就是日積月累不斷的發揮善心,種下善因,才會有美麗新世界的大同遠景可以預期,因為歲月不饒人,所以行善發心要趁早。從「貛」的心態,可以看出生命的表裡虛實,因為「那可以花花看的是世面,不可以草草耕的是心田」。同時也告知萬物之靈的人類「在進德修業中成長自己,在服務奉獻中成就他人」、「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最高價值的生命標竿。

「貛」和「歡」應有同音必同義的道理,所以應該有「歡喜融合」、「同體共生」、「尊重包容」的共同理念,所以凡人們也可以學習貛的人(貛)格特質:「慈悲智慧」,一生才能圓滿自在。努力的透視、歸納演繹,貛有「三心」:1.清淨心 2.歡喜心 3.佈施心。學習牠的清淨心,可以去除人性不當的習氣,頓悟一切事理;學習貛的歡喜心,可以沒有「我」、「執」的煩惱,不會對人「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不會作繭自縛。學習貛的佈施心,可以斷絕人類的貪念,廣植福田,激發生命的大愛。

中國古代大哲人莊子對生命的定義是:「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死也是另一種生命的延續,生為死做準備,死為另一種新生找出路。貛死後,靈魂出竅,脫離形體,獲得永生,人類亦應取法貛對生命的看待方式,面對生死不憂不懼、不疑不惑。對肉身的消滅,人生的何去何從,「看開看淡」「識透放下」,轉念可以成智,人生到最後的覺悟不但「來匆匆,去匆匆」,而且「來空空,去空空」,「南柯一夢任覺中」,效法「貛」能對生命的自覺,在面對生死煩惱中解脫自在,生死隨緣任性。其實人生隱含著「無常苦空」的特質,唯有「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識得透」,才可以擺脫一切的妄念執著,咀嚼生命「苦中作樂,以苦為樂」清安自在的芬芳。

臨去秋波,「老貛貛」,沒有人類「老番顚」的心態,牠的心靜如止水,用平靜歡喜的心面對一切的人事物,有如宋代哲人程顥「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貛)同」的境界,生命的盡頭,有如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悠然自在往生。亦如宋朝詩人蘇東坡的「定風波詞」:「回首向來蕭瑟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亦如:「竹影掃階風不動,月輪映沼水無痕」(對聯),更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那樣清明空靈;生命的結束,能臻於弘一大師「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理想境界,將是生命的最佳果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