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如何面對、超越生命的憂患與苦難

雖然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但是不少現代人卻「生於安樂,死於憂患。」人人都企盼一生幸福圓滿、享盡榮華富貴,正如古代士人追求「一生無災無難到公卿」。但不論富貴貧賤,沒有一個人的生命可以完整圓滿的,就好像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他的自傳中提及:「人生就好像畫一個圓圈,這個圓不可能完整而沒有缺憾破綻。」生命中的憂患得失、病痛苦難有大小多寡的不同,如果我們可以接受這些生命中的不完整、不圓滿,才能讓我們的身、心、靈平安自在。憂患與苦難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它也是我們成長過程的導師,生命中的這些逆境,很少人可以擺脫的,這多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人類存在的本身,多是「與憂俱生」的。它反而成為我們生命中最好的教練,它教我們增長智慧、教我們如何看待生命、看懂人生,是讓我們生命圓熟的逆增上緣。如果我們能「快樂的面對,歡喜的接受」,我們才能直下承擔生命的憂苦與挑戰。

用宗教的觀點來看待生命:天主讓我們憂苦、患病,就像祂在磨煉一塊塊的石頭,每一塊石頭都磨出一定的形狀大小,將來才能放在天上的聖殿,得到永生,神是天上的磨匠,祂是要把我們磨成有用的樣子,這也是我們在世上生存的最終目的,所以祂賜給我們平安喜樂的同時,也賜給我們憂苦病痛,所以耶穌基督說:「如果我們要戴榮耀生命的冠冕,那我們必須先背上人生苦難的十字架。」能在生命的困境泥沼中成長、承擔憂苦重擔的人,才是勇敢的生命鬥士,儒家亞聖孟子不也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病)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當我們改變不了困阨的人生,更要讓生命撥雲見日,改變自己的看法與心境,面對生命中憂苦逆境等缺憾,如果換另外一種角度來看待才有正面的意義,它會讓我們對世事更洞明,對人情更練達,對生命中的遺憾更釋懷寬容,對所擁有的會更珍惜。

肌肉萎縮症病友陳俊翰同學說:「或許正是因為多次徘徊在生死關頭,讓我對於活著有著更深一層的珍惜和體認,不允許一分一秒的光陰,輕易消逝在彈指間。」多發性硬化症病友阿傑說:「老天爺愈是要我這們困阨,我就愈想活得好一點。」如果我們將生命力聚焦在可以改變的目標上去扭轉逆境,相信可以在生命的泥沼中綻放出挺立不屈的心蓮。即使在生命最脆弱之際,也不放棄自己。人生要勇於承擔憂苦,不可因境界現前就退縮。高血氨症病友吳秉憲同學用來日無多的生命歲月,努力積極的活,發揮生命的最大價值,所以他說:「不想再說那些沒有意義的話,只想往前看,把心放在一些可以改變的事物上。」他的母親 陳莉茵 女士(罕病基金會常務董事)抱著「肝腦塗地」的犧牲奉獻精神,為催生罕病基金會經年累月替折翼的天使們到處奔忙,陳莉茵說:「病痛也許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但絕不是、也不應是生命的全部,因為我們還有自由的意志。」正如二戰時家人被殺害,自己被關在德國納粹集中營的心理學家佛朗克博士說:「你們可以奪走我的妻子和小孩,可以剝奪我的衣服和自由,但是有一樣東西,任誰也不能從我這兒奪走,那就是我對遭遇要如何反應的自由選擇。」所以佛朗克主張:面對悲劇的人生,我們應保有達觀的權利,所以在遭逢人生苦難的變局時,可以將它轉化為自我生命的成就,用責任感驅使的動力來改變自己,這樣的生命才具意義,進而更能在不平不滿的哀怨中獲得心靈的解放與寧靜。

有一首民謠唱著:「生命如花籃,需要花粧扮……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罕病病友在「絕地花園」見證苦難的歲月,象徵上帝為病苦纏身的人偽裝的祝福,因為上帝讓他們領悟:「唯有經歷人生中的風霜雪雨,才能彰顯生命果實的甜美。」一個個佈滿傷痕而癒合的生命,在生命的渡海上,雖然不能平息人生的驚濤駭浪,但可以用堅實的救拔力量,乘長風破萬里浪,跨越生命的渡口,邁向生命的圓熟。鄧美玲隱約說過:「災難病苦這個人生的功課太艱難,但別讓自己白白受一場苦。當哀傷來襲,迎上前去吧!唯有最深的沉澱,才能逼迫自己,將哀傷抽絲剝繭,看清自己的掛礙,讓哀傷慢慢消化,變成心靈的滋養。」

對於生命不可承受的重,有的人無法超越、面對生命中巨大的苦難病痛,而不幸選擇自殺輕生,但是世界上不乏更多比他們更痛苦更可憐的人,雖然他們生不如死,更為不幸,但是他們不也都在認真努力的活下去。安娜.葛蕾絲.蘇西妮(Anne Grace Schcinin)她的母親自殺死亡,她也因多次自殺未遂,想通了以過來人現身說法寫了一篇反對自殺的文章,她說:「儘管為了逃避痛苦的絕症而自殺,這人仍是絕對的失敗,毫無尊嚴和自傲可言。生命雖然太沉重,力不能勝,但因自殺而得到的解脫,並不是生命的勝利,不是自我對命運的最終跨越,而是對希望的悲慘否定,是人類靈性的失敗。不管痛苦如何厲害,它永不會厲害到一個程度,使自殺成為唯一的解脫。自殺並不能終止苦楚,而只是放在遺屬受傷的肩膀上。」

在生命的逆旅中,切勿「生而無顏,死而有憾。」面對苦難、災變與病痛,我們應該牢記力行這一句哲言:「請上帝賜給我寧靜,以接受我無法改變的;賜給我勇氣,以改變我能夠改變的;賜給我智慧,以瞭解其間的差異。」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靄玲說:「生命經過磨鍊之後,才有真摯的美麗與深度。」一路上她陪著么兒的病苦成長,徹頭徹尾改變了她對待生命的態度-「從驕傲到謙卑,從自以為是到圓融包容,從視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到感激一切所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