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如何解讀「生死愛恨」

在無垠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中,人的生命有如「蜉蝣生於天地之間」,宛如生死只在剎那一瞬間,所以宋代詩人蘇東坡才慨嘆:「羨長江之無窮,嘆吾生之須臾,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水調歌頭)生命雖然短暫,但是它本身就是一個「唯我獨尊」的奇蹟,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按照造物主下達不同的指令,按照不同的基因秘碼,所造出來各式各樣的生命。有一位詩人對萬物之靈的人類的生命做如此的解讀:「我觀看祢指頭所造的天,以及祢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東西,祢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祢竟然眷顧他?祢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給他榮耀尊貴為冠冕。祢派他管理你一手所造的世界,使萬物都臣服在他腳下。」用宗教的觀點:「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天主的肖像,每個人的身體是天主的殿堂。」那麼我們是否應該好好的面對我們的生命,積極的活在當下,有自信有自尊的走完生涯之路來榮耀天主?所以音樂家蕭伯納說:「對我而言,生命不是一支小蠟燭,而是一把大火炬,在我未交出它以前,我要盡可能讓它發光發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把火炬,我們必須點燃它。明天的希望在於現在傳遞燃燒的火炬。」而約翰‧甘迺迪也說過:「變化是生命的規律,只知緬懷過去,或耽於現狀的人,無法迎向未來。」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把握當下,才能邁向生命的永恆,修真悟道、不惹塵埃,才能找到生命的淨土;一切都為不可測的未來做準備,努力做我自己,才能活出生命的價值與光采;要善生才能樂死。生命有如蜘蛛結網,人人都在織「生死愛恨」的結,不論比例如何,你所織進去的,都會在網上出現的,如果我們光會織,而不會解開那「生死愛恨」的情結,那麼生命的下場就是帶著遺憾歸去。所以作家劉墉寫了一段生死愛恨的短文:「有生必有死,有愛就有恨,我們因愛而生,又常懷恨而死,因死而恨。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織這愛恨生死之網,也用一輩子的時間,解那愛恨生死的結,只是,看穿了,生死愛恨能有多少距離?看破了,生死愛恨只是一念之間。」「恨字當頭坐,人生難快意」,自然生命就像「人生愁悵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更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戀戀紅塵每一位迷離光陰的過客難免陷入:「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常恨水常東。」的詞境。而如何讓恨苗枯萎,讓愛苗長駐心頭,用愛而非用恨來寫生命的歷史,如何解開生死愛恨的結,跨越生死愛恨的藩籬,看花開花落,寵辱不驚,任雲捲雲舒,依然故我,努力的在生命的「長亭外,古道邊」,尋覓「碧連天」的芳草,邁向永恆,才是人生的重要課題,所以一位佚名的作家說:「生命是永恆的,愛是不朽的;死亡只是道地平線,但它無法阻擋我們的視野。」但如何用「愛」來解讀生命?有一首民歌是這樣下註腳的:「愛,它不是迷惑;它不是佔有;是生命快樂的源頭。世界如果沒有愛,生命多醜陋,世界如果沒有愛,花兒會低頭;莫讓愛給溜走,要讓愛在心頭,歡笑必長久。」而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不也說過:「人生主要的事業是愛,而且必須努力一心一意去做,因為只有愛人的人,才是真正活著的。」

世間事有什麼會比了生脫死更迫切的事,所以「生死學」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學分,要發心用善的知見來頓悟人生,了生死大事。在探索生命、心靈考古時,用菩提自性、清境的本性去面對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點亮心燈、直下承擔,廣濟有情眾生,就可以照亮塵封亙古以來的無知無明,讓眾生皆能明心見性、証入菩提般若的涅槃境界,不再如癡如醉,這時生命才不會如夢幻泡影、鏡花水月。人生苦空無常,唯有精進修行、去執頓悟,才能觀心自在、了脫生死。而俯瞰自己的生命藍圖、用歸真返璞的心,達成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必須「從死亡出發」、「倒過來活」。所以 余德慧 教授主張「從死亡出發」的人生觀,他說:「從死亡出發,先認識死亡的實相,然後再決定怎麼活。這樣倒過來活,有如倒吃甘蔗。所以不必把死亡看成恐怖不祥,不可知的深淵不敢碰觸。」死亡其實並非生命的毀滅,而是生命的改變,因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能面對死亡,才能學習如何活著、為自己的生命負責。透過對死亡的思考,可以幫助自己對「生命」自我評價,並激發自己培養較為健全圓滿的生活方式,所以 張淑美 教授主張:「從瞭解死亡進而接觸死亡為生命的一部分,才能更確實的運用有限的生命,活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這是從生死一體的觀點,去體現生命的價值和尊嚴。

生命其實離不開死亡,當我們思考到死亡,才會真正關注生命。有一首「活在當下」的小詩寫著:「我已經快死了,忽然間我明白了,我一直忘了真正的活。」死亡讓生命的長度變得有限,也因為有限,才會更珍惜人生,也因之學會如何「面對死亡」,才能學會如何好好的活下去。藉著死亡所帶來的痛苦,才會讓我們體認歡樂幸福生活要如何珍惜,同時讓我們省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沒有親歷死亡震撼的洗禮,很難改變生命的「我執」的夙習,容易渾渾噩噩虛度一生。所以建立正確的生死觀,才能勇於面對生命的失落與無常,為自己活出一個美善用心的無悔人生。

林芳如是政大哲學系的高材生,不幸因絕症往生,在纏綿病榻時仍然熱心社團公益,「公而忘私」用心的過她生命末期中的每一天,臨終前她寫了一本書《我不能死,因為我還沒有找到遺囑》(書名),來表達她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病魔的無奈,她寫下令人動容的「生命最後的告白」:『吹熄二十歲生日蛋糕上的燭光,我以為一個亮麗而奔放的青春時節就這樣開始了。生命被高高抬在肩膀上歡呼;日子被踩在腳下狂妄的揮霍;彷彿在青春舞曲裡頭,「苦痛」只是高音譜上幾個高亢的裝飾音。生命輕盈得有如古典芭蕾舞者的轉身和彈跳,叫地心引力也只得畏縮得失去了重量。直到那一天,那個夜裡,我躺在病牀上,腦中依然盤旋著我熱愛的「人類」與「世界」,後來,我熱淚盈眶,因為我所承諾予生命的,命運顯然不願意答應我。』寫序文的醫生為她像慧星般美艷多姿、綻放後一閃即逝的生命做見証解讀:「林芳如她在自己生命的黑暗裡,燃起一盞燈,雖然只是小小的一盞燈,但是因為黑暗太過強烈了,因此週遭的人都感受到了光和熱,雖然如今她已魂歸天國,但是留給世人的愛和成長的經驗卻不止息。」

PS. 1. 花了半年時間,經常挑燈夜戰到天亮才寫完二十篇第二波生命教育系列文章,目的是只想為世人提供一點「生命的精神食糧」,敬請批評雅正。

2. 第一波生命教育系列文章請見印贈至全國大中小學圖書館「生命福音‧培元文粹」乙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