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哭吧』這一本書作者是葛倫‧林特威德所寫的兒童名著,它與一般活潑快樂為主題的「童繪本」迥然不同,因為它是以即將死去的祖母為軸心,鋪敘四個小孩即將面對親人死亡的不捨與悲傷,它是一本談論生死學─死亡教育的兒童面對生死流轉的生命禮物。雖然孔夫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但是在生命的洪流中,生與死是生命消長的自然現象。大部分人皆樂生怕死,對生命的誕生感到喜悅,面對生命的凋零死亡,卻避之唯恐不及,因為死亡帶給人們的似乎是與親人永久的分離,親情永久的割捨、以及生命不知去向的疑慮。
本書的要角「死神」,不以中國民間「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帶著鐵鍊枷鎖的方式出現,也不以西方民間「鬼魅持戟」,面貌猙獰的勾魂使者出現,它還原「死神」的真貌,有如上帝差遣下凡的神祕天使與四個小孩談論祖母的生死。藏在黑色斗篷底下的死神,對著四個即將失去祖母的小孩那種心中的悲痛不捨給予開導澄清,死神溫和平靜的以「相對論」的方式去演繹大自然的法則,讓他們了解生命的本質與價值,祂用一對兄弟名叫「悲傷」和「哭泣」,分別和一對姐妹,名叫「快樂」和「歡笑」,兩對伴侶的寓言故事,告訴他們「哭泣和歡笑」;「悲傷與快樂」,是共存共亡的。死神送走祖母的亡魂飛往天堂極樂世界後,對著四個孫子內心的悲痛不捨在消失之前,用關愛的口語告訴他們:「好好哭吧!心愛的孩子們!妳們可以悲痛,但不要心碎啊!」全書從頭至尾還原死神的真貌─正如上帝派遣下凡的溫柔天使,死神輔導上帝的子民,用哭泣淚水,成為悲傷難過的出口,使悲傷哀痛不致成為腐蝕心靈的陰影與缺口。
印度詩人泰戈爾對生命的詮釋有如美麗的詩篇,他說:「生時麗似夏花,死時美如秋葉」,在泰戈爾眼中的生死蘊含大自然的節奏,生死的轉換有如日出日落、春夏秋冬,「榮者任其榮,枯者任其枯」,人生榮枯自有時,所以我們不必「樂生悲死」,在經歷人生的「生老病死」、「起落無常」中有如海中潮汐激起美麗的生命浪花,在「出生入死」的生命淬鍊中,要努力重整自己的人格、心志與情感,積極快樂的活在當下,並接受死亡的事實,及早儲存生命往生的資糧,為邁向死亡、永生預做準備。
死亡不應該是恐怖的,不可知的,不吉祥的,從死亡出發,先認識死亡的實相,才知道自己要如何用心的活、快樂的生。人生的生老病死就是宇宙大自然界的「成住壞空」的示現,大地的子民誰不是迷離光陰的過客,「眼界大千皆淚海,滔滔紅塵誰覷省?」當無常到來,要勇於面對,勇於割捨,任何境界到來,才不會執著,當我們以「一切隨緣起,一切隨緣滅」的因緣觀來自我調適,才能從容面對自己與親人生命的終點站,跨越生死長河,帶著祝福平安的皈依,可以化解我們面對親人死亡的凝重無知與不知所措。生命的歷程無一不是無常,唯有體會無常,才能放下,放下才能自在,才能積極的去開創有限的生命。
從死亡出發,統整死亡的概念,從「未知生,焉知死」邁向「既知生,亦知死」,生死本一體,死亡不過是一道限制有形生命視野的界線,跨過即自在。在揭開死亡面貌的黑紗,瞭解死亡的真相,方能坦然無懼邁向死亡,如同我們遠離紅塵、洗淨鉛華,迎向反璞歸真的「空無虛圓」的自然一樣。凡人在面對親人死亡並非易事,給往生者祝福祈禱要比傷心難過更好,在人生的渡海上相知相惜,共度晨昏的悲歡離合,共譜喜怒哀樂的記憶音符。烙印成彼此生命的歷史見證,終生相伴,心靈相依,如此生死不再契闊,生者對亡者的思念有了憑藉、少了不捨。(後半段節錄引用作家林美依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